毛澤東詩詞研究《七律》
吊羅榮桓同志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里每相違。
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
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
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創作背景】
1963年12月16日,毛澤東的親密戰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元帥因長期積勞成疾,不幸在北京病逝,終年61歲。當噩耗傳來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們正在開會。毛澤東帶頭起立默哀。默哀后,他說:羅榮桓同志逝世了,一個人數十年如一日,忠于黨的路線,很不容易啊!羅榮桓同志是很有原則的人,他對敵恨,不背后議論人。黨內要有原則,原則精神。會議結束后,毛澤東到醫院去向羅榮桓的遺體告別。此后連續好幾天他一直沉浸在對戰友的哀思之中。據他身邊的醫護人員回憶,那幾天,他很少講話,若有所思;有一天,他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藥仍然睡不著覺,半夜了還坐在床上寫東西。這首悼詩,就是在這樣沉痛的心情下寫成的。
【注釋】
〔題〕羅榮桓(1902—1963),湖南衡山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青團,同年轉為中共黨員。8月,參加領導鄂南秋收暴動。9月,參加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并跟隨毛澤東上井岡山。后歷任紅軍連、營、縱隊黨代表。1930年任紅四軍政委。1932年任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1933年起,先后調任江西軍區政治部主任、紅軍總政治部巡視員等。長征后期于1935年9月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任紅軍后方政治部主任。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政委兼代理師長,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領導開辟了山東抗日民主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率山東主力部隊赴東北,歷任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東北人民解放軍政委、第四野戰軍第一政委。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兼解放軍政治學院院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在第一屆和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在黨的第七次和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在黨的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他一生忠于黨,忠于人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特別是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政治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記得句〕宋代陶谷《五代亂離紀》記載,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兵敗后在洛陽出家為僧,曾在自己的畫像上題詩曰:“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按唐代元稹《智度師》詩二首曰:“四十年前馬上飛,功名藏盡擁禪衣。石榴園下擒生處,獨自閑行獨自歸。”“三陷思明三突圍,鐵衣拋盡衲禪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憑欄干望落暉。”所謂黃巢自題畫像詩,實系割裂綴合元稹詩并稍加修改而成。黃巢兵敗后自刎于泰山虎狼谷,出家為僧一事系傳聞失實,詩也出于后人偽托,均不可信。本篇僅作為語典引用。草上飛,謂馳聘作戰。
〔紅軍句〕每,每每、往往。相違,有兩種義項,一是指人的分離,一是指意見的對立。這里可以作雙關語理解,謂自己和羅榮桓在紅軍時期曾有兩次因為黨內、軍內發生意見分歧或路線斗爭而不得不暫時離別。按,自參加秋收起義上井岡山時起,羅榮桓就在毛澤東的直接領導下從事革命的武裝斗爭。1929年6月下旬,紅四軍在閩西龍巖召開第七次黨代表大會,毛澤東與另一些人就建軍和作戰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論。當時任二縱隊九支隊黨代表的羅榮桓支持毛澤東的正確意見。會后,毛澤東離開了紅四軍前委書記的領導崗位,到閩西特委指導工作。這是他們兩人的第一次分離。8月,紅四軍出擊閩中失利。9月下旬,紅四軍在閩西上杭召開第八次黨代表大會,會上,羅榮桓竭力主張將毛澤東請回來。10月,紅四軍冒進粵東,遭到較大的損失。11月下旬,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和廣大指戰員的要求,毛澤東重新回到紅四軍前委主持工作。1932年10月中共蘇區中央局寧都會議后,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者撤了毛澤東紅一方面軍總政委的職務,改派他去做政府工作。1933年春,羅榮桓也遭到“左”傾機會主義者的排擠,被調離紅一方面軍。這是他們兩人的第二次分離。直到長征中,羅榮桓才又回到毛澤東的身邊。以上二句,就是對紅軍時期這些往事的追憶。
〔長征句〕難堪,難以忍受。
〔戰錦句〕戰錦,攻打錦州。方為,才是。按1948年亦即解放戰爭的第三年,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決定,首先在東北戰場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9月至11月,我東北野戰軍組織了遼沈戰役。戰役開始前,敵軍分別踞守在長春、沈陽、錦州等三個孤立的地區。毛澤東的作戰方針是先打錦州,切斷敵軍逃入山海關的咽喉通道,將它們關在東北就地殲滅。但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卻畏敵如虎,不敢先打錦州,主張先打長春。這樣做的后果是將東北敵軍趕到華北,既不能最大限度地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又會給華北戰場的兄弟部隊增加作戰的壓力和困難。當時,羅榮桓是東北野戰軍的政委,他同林彪作了堅決的斗爭,保證了毛澤東關于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得以全面貫徹,從而取得了全殲東北敵軍47萬人的重大勝利。在對于全中國的解放有著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中,遼沈戰役是首戰;而在遼沈戰役中,錦州之戰又是最關鍵的一仗,敢不敢打錦州,直接關系到解放戰爭的前途,因此毛澤東稱它為“大問題”。
〔斥鷃句〕這句倒裝,正常語序是“每聞斥鷃欺大鳥”。見前《念奴嬌·鳥兒問答》篇“鯤鵬展翅”句注文所引《莊子·逍遙游》。原典大意是說大鵬鳥因為高飛遠舉而遭到斥鷃小雀的譏笑。每聞,往往聽說。斥鷃,同“斥鴳”,鵪鶉之類。欺,侮辱。大鳥,指鵬。
〔昆雞句〕昆雞,《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司馬相如《上林賦》曰:“亂昆雞。”唐顏師古注引三國魏時張揖曰:“昆雞似雞,黃白色。”本篇只當一“雞”字用。長笑,總是譏笑。按俄國克雷洛夫寓言《鷹和雞》中寫道:“在一個夏天的早晨,一只老鷹怡然自得地飛登天空,往高處漫游,往發出閃光的地方飛行,接著,又從云層高處突然下降,落腳在低矮的雞棚上,歇一歇它的‘鳥中之王’的翅膀。”“一只普普通通的雞把這事看在眼里”,向同伴譏笑老鷹說,“現在我們看明白了,它飛得跟我們一樣低。”這里即用此典故。以上二句,“斥鷃”、“昆雞”喻指赫魯曉夫集團,“大鳥”、“老鷹”則喻指我中國共產黨人。
〔君今二句〕與上兩句合起來看,是說我們黨正受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內部機會主義者的攻擊,值此多事之秋,羅榮桓您卻不幸離開了人世,今后國家有疑難問題不易決斷,讓我和誰去商量呢?這是毛澤東在失去一位可以信賴的戰友時的悲痛之辭,并非對其他人都不信任。
【押韻格式】
本篇韻腳分別是“飛”、“違”、“題”、“非”、“誰”。按詩韻,“飛”、“違”、“非”三字屬上平聲“五微”,“題”字屬上平聲“八齊”,“誰”字屬上平聲“四支”,本不在同一韻部。這里是從寬用韻,鄰部通葉。
【鑒賞】
鑒賞這首詩,應該抓住頷聯“大問題”這個詩眼。
痛失摯友,哀思如潮;往事歷歷,憂患重重。毛澤東這首悼亡詩,包容著回顧歷史、環視現實、展示未來的巨大內容,這三方面的內容,確確實實是“大問題”。
首聯回憶了在革命初創時期毛澤東和羅榮桓的交往,突出了羅榮桓的英勇善戰和路線覺悟,頷聯歌頌了羅在長征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解放錦州戰役中表現的堅定原則性;頸聯轉入對現實的審視,肯定了羅榮桓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斗爭中和毛澤東的息息相通,既是對羅的贊揚,也是毛澤東的心況寫照。尾聯長歌當哭,憂心如焚,表明了羅的逝世,使國難難解,使作者痛失股肱;隱隱透露出毛澤東對未來的展望,不無憂慮,不無傷感。毛澤東是在重大的歷史關頭,失去了自己的強大臂膊;回顧起在過去的重大斗爭中,羅曾經起過的重大作用;期待著在當前和今后重大的斗爭漩渦里,有更多的戰友支持作者的重大決策。全詩通篇圍繞著“大問題”展開,在在從“大”處落墨。使人覺得,即使在傳統的憂傷綿綿的悼亡詩創作中,毛澤東仍然表達了恢宏的題旨和博大的胸襟。
作為悼念之作,少不了對逝者的歌功頌德。值得稱道的是,毛澤東既入俗又脫俗,既表達了對逝者的痛惜懷念之情,又避免了廉價的溢美諛詞,處處實事求是,事事關乎國是民生。難以企及的是,即使在悼亡之時,毛澤東仍筆挽狂潮,胸納風云,直指黨和國家的重大命運,直陳詩人憂國憂民的巨子情愫。因此,全詩就自然包容了巨大的歷史容量、深沉的感情負載和高妙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七律》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七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