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①》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
暮色蒼茫看勁松②,亂云飛渡仍從容③。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④。
這首詩最早發表在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詩詞》。
【注釋】①李進,江青的化名。江青(1914—1991),原名李云鶴,山東諸城人。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當電影、話劇演員,藝名藍萍。1937年8月至延安,曾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師及演員。1938年與毛澤東結婚,調任中共中央軍委秘書。建國后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文藝處副處長、文化部電影藝術局顧問及毛澤東的秘書。“文化大革命”期間曾任中共中央文革小組第一副組長,中共第九屆、第十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當中,她打著毛澤東的旗號,與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等結為“四人幫”,迫害中央和地方的一大批黨、政、軍領導人,以及反對他們的革命群眾,陰謀篡奪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權。其反革命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1976年10月被逮捕。1981年1月,經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公審,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1983年1月,減為無期徒刑。廬山仙人洞,位于廬山牯嶺西側佛手巖,海拔1049米,深約10米。相傳唐代呂洞賓曾在此修仙,故名。洞門外不遠即懸崖,崖邊有一大塊橫石懸空向北伸展,名曰“蟾蜍石”。石背裂縫中生長著一株古松。按李進所攝之照,實為自仙人洞遠望西北錦繡峰的景觀。照片畫面上方有蟾蜍石古松疏影數叢作為點綴,左下方為錦秀峰白鹿升仙臺及臺上御碑亭的黑影,中部大片空間則為黃昏時天幕上的陰暗云層。②暮色,傍晚時的天色。蒼茫,形容昏暗迷茫。勁松,剛勁挺拔的松樹。③亂云飛渡,謂紛亂的云陣飛飄過眼前的天空。按蟾蜍石上鐫有“縱覽云飛”四個大字,是觀云的絕好所在。④“天生”二句,字面是寫站在仙人洞前的險峰上可以憑高放眼,飽覽四下無窮無盡的風景;蘊含則極為豐富,且具有深邃的哲理意味。其主旨是說要達到共產主義的理想境界,就必須不畏艱險,勇于攀登;泛言之,則是說世間一切事業,要想有所成就,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賞析】
暮色蒼茫,亂云飛渡,勁松聳立。一幅照片,印證一種超逸的意境,反映一種百折不撓、登險以臨勝的意志。
毛澤東為何對“勁松”、“亂云”、“險峰”著意描寫?從其精神世界看,完全是一種借“題照”來抒意,展示自己的堅定精神追求。
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廬山舉行工作會議,討論工業、糧食、財貿及教育等問題。會議作出的《關于當前工業問題的指示》指出:現在必須當機立斷,該退的就堅決退下來,必須退夠。在今后三年內,“必須以調整為中心”。9月5日,鄧小平在會議上也作了坦誠的發言,他說:大躍進過了頭,違反了客觀規律。過了頭的要退下來,退到這次調整的目標為止。三年初見效,七年大見效。退要退夠,調整要抓重點。會上,也有一些人提出疑問:“三面紅旗”還要不要打了,這樣退下去?還有一些人對“反右傾”心有余悸,在會上不敢言退。毛澤東此刻的心情處于重重矛盾之中。他承認退是必要的,但不愿退得過多,更不愿退到原來的起點上去。在毛澤東看來,形勢是嚴峻的,但并沒有到完全“撤軍”、調整三年的地步,況且,形勢正在好轉,前途是光明的。他懷疑,在極力主張退的人中,有沒有被困難嚇倒了的呢?故毛澤東在會上說:問題暴露出來了,將走向反面,現在是退到山谷了,形勢到了今天,是一天天上升了。他還說,現在遭到了挫折和失敗,碰了釘子,但碰得不夠,還要碰。再搞兩三年看看能不能搞出一套來。
會議期間,在休息之余,江青(即李進)為毛澤東拍攝了不少頗為精彩的照片,最著名的是毛澤東坐在藤椅上的那幅,題為“冷眼向洋望世界”。風景照“仙人洞”亦是江青的得意之作。在拍攝之前她與幾位攝影家一起研究了照片的構思,并由攝影家們選好實拍地點,一俟景物和光照符合拍照的設想時,江青便到現場搶拍。九月九日重陽節,毛澤東以“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為題賦七絕一首。
江青所攝的仙人洞照片,實為從仙人洞遠望西北方錦秀峰的景觀,畫面上方有蟾蜍石、古松枝、疏影作為點綴,左下方為錦繡峰白鹿升仙臺及御碑亭的黑影,中部大片空間則為黃昏時天幕上的陰暗云層。照片上并不見仙人洞,也不見險峰突兀。然而,毛澤東眼里看重的是挺拔的勁松、奇險的頂峰。這也許能表達他心中理想受到挫折的孤憤之情,宏偉抱負未能大展的壓抑之感。毛澤東這種豪邁情懷,在這幀仙人洞風景照中找到了精神寄托。
這首詩,毛澤東留有兩件手跡,其中一件將“亂云飛渡仍從容”句中的“飛渡”寫作“飛度”。該詩最早發表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毛澤東詩詞》。它一經發表,便廣為傳誦。但如果作者本人不解釋,人們一般難以理解其中奧妙,尤其是“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這一聯。這當然須從廬山仙人洞說起。作為廬山名勝之一的仙人洞,在牯嶺之西的懸崖佛手巖下,洞高約二丈,深廣各約三丈,可容百余人。傳為唐代呂洞賓求仙學道處,故名。仙人洞旁有蟾蜍石凌空峭立,石側刻有“縱覽云飛”四字。石旁有宋代古松,蒼勁奇秀。仙人洞、奇石、勁松、亂云,構成一派俊秀的景色。
作為一代偉人,毛澤東似乎天性不怕亂。在詩意的想象中,從仙人洞蟾蜍石近處縱覽飛云,他有從容舒緩的感覺,“亂云飛渡仍從容”即是這種感覺的描寫。不過,這里“亂云”不是天上的云彩而寓有政治含義。詩人郭沫若后來曾請教毛澤東亂云所指為何,毛澤東答道:“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從容,則是指飛渡的亂云。在準備出版《毛澤東詩詞》英譯本時,就英譯者對“亂云飛渡仍從容”句的理解,1964年1月毛澤東對詩人袁水拍等人說:“是云從容,不是松從容。”1974年10月,袁水拍因擔心10年前未聽清楚毛澤東的回答又給江青寫信,問“是松從容還是云從容?”江青即就此問詢毛澤東。次日,毛澤東的秘書張玉鳳回給江青一張便條:“關于‘亂云飛渡仍從容’一句,主席說‘是指云從容,他喜歡亂云’。”可見,毛澤東作為大革命家天生不怕亂,“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宛如亂云,毛澤東由衷歡喜。由亂而治,隨時整頓,使之走上有序之路,是毛澤東的一貫做法。
作為目標明確、意志堅定的革命家,毛澤東確信“無限風光在險峰”。這是他巧用唐代羅隱的詩句。羅隱在《蜂》中曾有句:“無限風光盡被占。”然而毛澤東的“無限風光”道出的卻是要為實現共產主義而不畏險阻的意志,他以不同凡響的藝術手法塑造出超凡的意境,讓人的思緒在如詩畫般的意境中馳騁,并給人以奇雄剛健之美。真可謂“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文心雕龍·神思》)。詩人毛澤東,將亂云般的時代、復雜世局連同自己鋼鐵般的意志寄寓于短短28字之中,展示出其高超的文學造詣。
文章作者:胡為雄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七絕·為女民兵題照》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七絕·五云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