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李攀龍·塞上曲送元美》原文賞析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斷接長安。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馬上看。
元美即王世貞,和李攀龍同為明“后七子”領袖,且友誼篤深。他們之間有不少酬答送別詩作,這是其中之一。
全詩僅四句,前三句著力寫景,渲染氣氛,為后一句抒情奠基。詩的開頭兩句: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斷接長安”,給全詩籠罩上緊張的戰爭氣氛。白羽,即羽書,古代緊急軍事公文,上面插上羽毛,表示要迅速傳遞。塞外寒風刺骨,戰士傳書報急,“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馬蹄嗒嗒,羽書如霜。極目遠視,烽煙滾滾,連綿不斷,逼近國都。這兩句只用戰爭所特有的鏡頭——羽書、胡烽,極寫邊事嚴重,句式急促,緊迫之感躍然紙上。
“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馬上看”,這兩句承上而來,又移步換形,節奏由急促變舒緩,內容從戰事轉抒情。一片明月,高掛西山,清輝輕射,照徹城樓,高天空闊,寒氣襲人。孤立地看,作者在第三句里,把邊塞的月夜寫得非常靜美; 總觀全詩,他是故意于此設下不和諧音符,借助藝術辯證法的力量,以靜顯動,創造出一種物我相融,表里一致的境界。詩中的“一片月”,不僅能襯托情意,而且能喻示時間,渲染氣氛。天下共一月,何必有西山東山,家鄉異地之分?詩中的“西山月”含意很深:“西山”與“邊塞”、“胡烽”暗自相聯,又同下句“征人看月”情融意合,構成佳境。“多少征人”,意即許多離鄉遠征、抗敵衛國的將士,他們都是人,立身邊塞,目視明月清輝,心頭泛起思鄉之情。然而,他們看月未下戰馬,個個都是保家衛國的英雄。
這首《塞上曲》沒有正面描寫邊塞戰爭的激烈實況,僅用羽書告急、胡烽不斷等相關的特寫鏡頭,烘托渲染氣氛,展示馬上征人凝視城頭片月,胸懷報國思鄉之情的心境,取材很有特色,包孕無限情思,收到言絕而意不盡的效果。
上一篇:古詩《徐禎卿·在武昌作》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沈德潛·夏日述感》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