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jīng)典文章賞析·蘇軾《與程全父》原文|注釋|賞析
蘇軾
某啟:便舟來,辱書問訊,既厚矣!又惠近詩一軸,為賜尤重。流轉(zhuǎn)海外,如逃空谷。既無與晤語者,又書籍舉無有,惟陶淵明一集,柳子厚詩文數(shù)策,常置左右,目為二友。今又辱來貺,清深溫麗,與陶、柳真為三矣。此道比來幾熄,亦豈有語此者耶?
新春伏想起居佳勝,某與小兒亦粗遣。困窮日甚,親友皆疏絕矣!公獨(dú)收恤如舊,此古人所難也。感怍不可言,惟萬萬以時自愛為祝。舶回奉啟,布謝萬一,不宣。
東坡晚年的文采大氣,恰如夕陽一樣絢爛漫天,他于《自題金山畫像》中回顧平生功績,“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如果說,這是蘇軾對他的抱負(fù)、功業(yè)將付與水月海風(fēng),而徒嘆奈何的自嘲,倒不如說,他是用一句豪邁的戲言,對自己一生的總結(jié)。儋州海南時期的蘇軾,文如其人,清風(fēng)高妙灑脫,書簡,隨筆,小品,信筆游去,自是余韻回蕩。《與程全父》中散發(fā)出的樸直磊落,逍遙淡遠(yuǎn)的氣息,完全是蘇軾進(jìn)退泰然的曠達(dá)的人格再現(xiàn):慈藹,率直、博洽、自由高遠(yuǎn)。品文,乃品人也,正是蘇軾的人品,造就了他情真意切的美文——貌似平淡,而“其實(shí)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與侄論文書》)。
蘇軾這封信的收方程全父,即程天侔,字全父,在當(dāng)時廣東路羅陽郡擔(dān)任官職。時東坡老人獨(dú)身一人棲居天涯海角桄廊庵,“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大率皆無爾”(《答程天侔之一》)應(yīng)有皆無,困厄清孤。是程氏父子用海船從海峽岸北為他送來米酒糖藥,傳送萬金家書,并照料東坡老人在惠州的兒孫蘇邁等,程氏乃是東坡老人患難中的至交。由此,我們對信首一句“便舟來,辱書問訊,既厚矣!又惠近詩一軸,為賜尤重”,感到程全父的情意又“厚”又“重”,絲毫不覺得是矯情枉詞,相反,卻深深體會到東坡老人那謙厚慈藹,情真意樸的情懷。“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tài);一貴一賤,交情乃見。”(《史記·汲鄭列傳》)。正是那種不以人情冷暖而冷暖,不以世態(tài)炎涼而炎涼的患難之交,才使蘇軾把程全父帶來的詩卷文軸,與陶潛、柳宗元并列為當(dāng)時心目中的三友。“流轉(zhuǎn)海外,如逃空谷。既無與晤語者,又書籍舉無有,惟陶淵明一集,柳子厚詩文數(shù)策,常置左右,目為二友。今又辱來貺,清深溫麗,與陶、柳真為三矣。”如果我們尚能知道東坡老人一生文涯中,只把陶淵明、柳宗元目為心中左右二友的心情,那我們就等于知道了東坡老人把程詩“與陶、柳真為三矣”的感佩心情,是何等的樸素而深摯了。從修辭意義上看,首句“既……又,……尤”句式,成句自然,而感情卻層層遞進(jìn),步步加深,象嗜書文如摯友的蘇軾,在“既無與晤語者,又書籍舉無有”的少書無友的境況中,怎不對“辱書問訊,……又惠近詩一軸”感到欣慰喜悅呢?從東坡老人這幾句文省字儉卻情深意長的道白中,幾乎完全能夠肯定,程全父絕不僅僅是以詩書贏得東坡老人的感佩,而是以他與詩一樣的清潤深厚溫美的人格,贏得了東坡老人對他的嘉許謝忱。誠然,假如東坡老人只是憂世憂民不遂,而怨憤積于胸懷,憤世嫉俗,那我們也就無法想象,他最后還能否隨遇而安,怡養(yǎng)天年,文情純樸自在了。正是儒家的和諧中庸,釋家的灑脫,老莊的恬淡自然,使東坡老人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為古今最相通的文友,而連忠君報國的屈原、司馬遷、杜甫都不能在他心目中達(dá)到如此高的位置。這就使我們進(jìn)一步領(lǐng)悟到東坡老人的氣質(zhì)、志趣,領(lǐng)會他樸素高遠(yuǎn)的文風(fēng),領(lǐng)略他和藹近人的感人情操。正是在這一層面上,我們看到了蘇軾晚年漸老浙熟的文品與人品,和諧自然地統(tǒng)一了起來,形成了他一生中,在暮年時才顯露出來的簡樸淡遠(yuǎn)的文風(fēng),從而與他早年的豪健超邁的龍筆鳳墨,共相輝映傳世。
當(dāng)我們把審美的眼光,投射到此信的下文時,就看到了這位大文豪,在他暮年自吟自敘的日常起居文字里,所顯示出的溫潤氣韻和純樸情愫,“新春伏想起居佳勝,某與小兒亦粗遣”,一老翁與一小兒,相互陶樂融融,不以物易人非而消沉,即使在夕陽暮年中也展示出寧靜安馨的自在景象,使我們更能感受到蘇文的老到成熟和情真意切的美感。至于“公獨(dú)收恤如舊,此古人所難也”,既是對程全父的一再感謝,首肯其善良的人品,回應(yīng)上文,也是對世情交態(tài)的評判,言深意遠(yuǎn)。的確,文章質(zhì)樸到近乎平淡,人品樸實(shí)到近乎于毫無芥蒂,“吾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滄浪野錄》 ·蘇軾語),正是情真意切而又樸素的散文生成的泉源,它使得一切刻意追求,矯情枉詞的虛文空言變成一堆廢紙。東坡老人正是以這種語言、情感、心智的大樸素,向我們呈現(xiàn)了值得深切品味,回思不盡的人品與文品。
上一篇:歐陽修《與田元均論財(cái)計(jì)書》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安石《與舅氏吳司錄議王逢原姻事書》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