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陳恭尹·村居即事(錄二)·絲絲寒雨濕飛塵》原文賞析
絲絲寒雨濕飛塵,草綠平田不是春。伏犢山中雖有虎,農夫爭避帶刀人。
陳恭尹《村居即事》詩原共五首,此為其一。詩人站在同情人民的立場上,對戰爭強加給人民的災難作了無情的抨擊。聯系作者曾有過抗清扶明的經歷,其批判的矛頭無疑是指向清兵的。
首句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早春的天氣圖。此時,萬物復蘇,如絲的細雨連綿不絕,略帶寒意,飄揚的灰塵,已被濕潤的空氣洗滌得一塵不染。“絲絲寒雨” 四字,抓住了早春時雨水的特征,它同“雨橫風狂三月暮”的晚春之雨大異其趣,而同杜甫“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的描寫類似。
次句的“草綠平田” 四字,補足對春景的描狀。但詩人筆下的春景,卻令人犯疑,為何平展展的田地里,生長的不是禾苗而是青草?種田人為何棄田不耕?種田人又到哪里去了?一疑未決,一疑又生,緊接著“草綠平田” 四個字的是“不是春”三個字。按照常理,“絲絲寒雨濕飛塵”和“草綠平田”所描摹的景色應是春景才是。然而,作品卻一反常理,在“草綠平田”后,緊接“不是春”三字,這就同前抵牾,有悖于常理,同一般人的通常認識迥然不同。兩個疑問,都激起了讀者濃郁的興趣,迫切地盼望著下面詩句的解釋,從而造成讀者想知而未知的懸念。
三、四句緊扣一、二句,是對為何“草綠平田”,而又“不是春”的解釋:“伏犢山中雖有虎,農夫爭避帶刀人”。伏犢山,山名。在今廣東省增城縣。原來是天下大亂,兵禍四起,人們為了躲避帶刀的兵丁,不得不爭先恐后地逃到深山更深處的伏犢山中,過著茍延殘喘的日子。在這兵荒馬亂的世道,人們心冷似鐵,有如嚴冬一般凄寒,哪里又能感受到春天降臨的氣息呢?無怪乎詩人要說“不是春”了。這種對自然界有悖于常理的認識,是詩人在特殊情況下特殊心理的反映,看似矛盾,卻又真實地透露出當時人民巨大的肉體的和精神的痛苦,表現了詩人對戰爭對動亂強烈的反感之情。這樣抒寫,意余象外,特別富有情致,耐人尋味。三、四兩句在構思上也奇妙有趣。前面已經指出,詩人所抨擊的“帶刀人”是指清兵,作者寫伏犢山中明明有虎,但農民為了逃避帶刀之人,卻偏偏冒險向虎山行,這實際上道出了“清兵猛于虎”五個字。這樣的構思對表現詩的主題思想,無疑十分深刻有力。
上一篇:古詩《龔自珍·己亥雜詩(錄六)·不論鹽鐵不籌河》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馮班·臨桂伯墓下》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