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南浦隨花去,回舟路已迷。
暗香無覓處,日落畫橋西。
這首絕句寫泛舟春游途中所見,重點(diǎn)在晚景的描摹。
浦,水邊。屈原《九歌·河伯》有“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之句,江淹《別賦》又有“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的名句,因此后人創(chuàng)作詩詞,便常用“南浦”指代送別之地。這首小詩則似乎與送別沒有什么關(guān)系。
首句寫從南浦登舟觀看兩岸的春花。所謂“隨花”,也就是賞春,因?yàn)榉被ㄗ钅茱@示出春光的爛漫。此句與王維《桃源行》首兩句“漁人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的意境相近,可以互參。
第二句以下,按照通常的思路,應(yīng)該是順序描寫途中所見景色。然而出入意料之外,詩人在第一句似乎是以虛晃一槍的手法輕輕帶過后,便立即調(diào)轉(zhuǎn)筆鋒,專寫歸途中的所見所聞了。“回舟”,回轉(zhuǎn)船頭,指游罷歸來;“路已迷”,道路已經(jīng)看不清楚,說明天色向晚。寥寥五字,既用虛寫的手法暗示了白日春游時(shí)間之長,興致之高,從而使讀者不難想象一路景色之美;同時(shí)也為下面重點(diǎn)描寫黃昏時(shí)分的春景,作了自然的過渡。
第三句上承“路巳迷”,下接“日落”。因?yàn)楣饩€暗淡,梅花已消失在視野之中,只有它的香氣傳入鼻底,給人以美好的遐想。北宋前期詩人林逋《山園小梅》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著名詩句,故后人每以“疏影”、“暗香”來喻指梅花。王安石這句詩,也許就是受到林詩的啟發(fā)。
最后一句,明確點(diǎn)出時(shí)間,有了“日落”二字,上面的“路欲迷”和“暗香”的確切含意便豁然開朗,否則讀者也許會誤以為回來時(shí)迷了路,不知藏在什么地方開放的梅花真的教人無處尋覓呢。在短短的二十字內(nèi),能夠如此前后照應(yīng),你不能不為詩人駕馭文字、使之言簡意賅的藝術(shù)技巧而感到折服。更加值得驚嘆的是,在斜日已經(jīng)落下,一切都將泯于無跡,客觀景物幾乎無一可以描寫的那一瞬間,詩人忽然瞥見架在水上的一座畫橋,便馬上將這一美好的形象攝入筆底,使之“定格”,從而給讀者留下一種“臨去秋波”的難忘印象,這更是詩人的匠心獨(dú)運(yùn)了。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第三十五云:“荊公小詩,如‘南浦隨花去,……’、……‘日凈山如染,……’觀此數(shù)詩,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嘆也。”所評甚是。
上一篇:歐陽修《田家》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安石《北陂杏花》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