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施閏章·燕子磯》原文賞析
絕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間。六朝流水急,終古白鷗閑。樹暗江城雨,天青吳楚山。磯頭誰把釣? 向夕未知還。
順治三年(1646)秋詩人有江南之游,遍覽南京、蘇州名勝,而有此詩。在一個秋季的黃昏,詩人登上位于南京市北郊觀音門外的燕子磯頭,近觀遠眺,即景抒懷,寫下此詩。磯,指水邊突出的巖石。燕子磯瀕臨長江,三面懸絕,形似燕子展翅欲飛,故名: 為南京一大名勝。
從視覺角度而言,此詩是仰視、俯視與平視相結合。首聯寫仰視見燕子磯本身的形象,頷聯寫俯視所見燕子磯下的近景,頸聯則寫平視所見的遠景。這樣就寫出燕子磯立體的空間意境。
首聯系描寫立足于燕子磯外仰視之所見: “絕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間。”此聯破題,勾勒的是燕子磯的空間形象。“絕壁”,寫燕子磯頭陡峭險峻之狀; “孤亭”,指觀音閣突兀高聳于燕子磯上,但詩人不是泛泛地描寫燕子磯,他寫的是處于特定時間環境中的燕子磯。“寒云外”固然襯托“絕壁”之高峻,但又暗示出深秋時節; “落照” 固然寫夕陽,但亦表示黃昏時分。它們都既是空間意象,又是時間意象。此時燕子磯的“絕壁”與“孤亭”正處于深秋黃昏的氛圍中,就顯得冷寂靜穆。而詩人正是立在這樣時空環境的燕子磯上觀景抒懷的。
頷聯先寫立于燕子磯頭北望長江之景:“六朝流水急,終古白鷗閑。”“流水急”寫長江東流,水勢湍急;“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史稱六朝,皆建都于南京。“流水”冠以“六朝”,則長江就具有了歷史感。此句意謂盡管六朝已成歷史陳跡,但這長江流水仍不減其奔騰的氣勢;江上白鷗則悠閑地飛翔,而冠以“終古”,則寓有盡管世事變遷,江鷗自然本性卻不變之意。此聯以“流水”之“急”與“江鷗”之閑兩相對照,使畫面張弛有致,相映成趣。更主要的是把長江風物置于歷史的長河中觀賞,使意境顯得十分深遠,隱含著詩人對世事滄桑而自然不變的慨嘆,寫景中自有抒懷之意。此時南京弘光王朝滅亡一年多,詩人的滄桑之感的具體內涵是耐人尋繹的,但寫得過于平和沖淡,并無悲慨沉痛之感。
頸聯“樹暗江城雨,天青吳楚山”,又從燕子磯下的長江轉向寫環望江岸的景色。此聯是由近及遠,明暗相襯,陰晴對比,使意象層次豐富,境界更顯空闊寂寥。近處“江城”(即南京城內)樹木顏色之所以一派晦暗,是因為那里正秋雨凄迷所至,而“吳楚”(即長江中下游處)的天空之所以顯得青碧,是因為那一帶的山巒青翠所致。這一聯曾被王士禛視為“清詞麗句”,而選入其“摘句圖”。(見《池北偶談》)
在描寫了山水鳥木之后,尾聯又點出人:“磯頭誰把釣?向夕未知還。”“磯頭”與首句“絕壁”呼應,“向夕”(即傍晚)則與次句“落照”呼應,詩仍回復到燕子磯本身。“把釣”指持竿垂釣。既然時已“向夕”,本該歸去。但在燕子磯頭的“把釣”者卻似渾然不覺,毫無歸意。此人是誰不詳,但頗有隱者風神。詩對“把釣”者的點染為全詩增添了“神骨俱清,氣息靜穆”(陳文述《書施愚山詩鈔后》評施詩語)之韻味。全詩不僅客觀景物靜穆,人心境亦清寂,主觀與客觀已相融合。這一聯又使全詩化板滯為空靈。
朱庭珍曾云:“近代詩家,工五律者,莫如屈翁山(按:屈大均)、施愚山二君。”此言雖嫌過譽,但可見施閏章五律之造詣頗為人所激賞。此詩體氣高妙,格律深穩,首聯即采用對仗,連用三聯排偶句式,自然工雋,潛氣內轉,甚見功力。由此詩亦可見施閏章詩“氣味淵雅”(康發祥《伯山詩話》)之一斑。
上一篇:古詩《顧炎武·燕中贈錢編修秉鐙》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高啟·牧牛詞》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