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康有為·出都留別諸公》原文賞析
滄海驚波百怪橫,唐衢痛哭萬人驚。高峰突出諸山妒,上帝無言百鬼獰。豈有漢廷思賈誼,拼教江夏殺禰衡。陸沉預為中原嘆,他日應思魯二生。
光緒十四年(1888),作者在北京參加順天鄉試,第一次上書清帝,提出變法圖強的主張,被頑固派阻撓,書未能上達。次年,即光緒十五年(1889),作者離京,作詩五首,留別諸公,這是其中的一首?!爸T公”當是泛指,不必專指親友,也包括在朝當權者而言。實際上是作者通過此詩向國人表明自己的政治態度和對當時危急形勢的看法。作者此詩自注云:“吾以諸生請變法,開國未有,群疑交集,乃行?!绷魟e諸公的提法,恐與“群疑交集”有關。
詩的首句概括了當時的形勢:滄海驚波,百怪縱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來自海上,中國危在旦夕。此句引起全篇,籠罩全篇,顯得雄健有力,激昂悲憤。舊體詩很重視起句,猶如音樂定調,調子低了,就高不上去,掀不起波瀾。本詩全篇氣勢雄渾,感慨萬千,固然與作者的識力和功力有關,但與起句的突兀有勢,氣象開闊,也是分不開的。接句正好與起句相承,所謂承得住,宕得開。這句是說,作者面對危局,上書清廷,痛切陳辭,引起了萬人的震驚。因為作者以“諸生”的身份,竟敢向皇帝指陳時事,倡言變法,言辭激切,怎么能不引起朝野上下極大的震驚呢?“驚”字的含意是豐富的。其中有當朝頑固派的驚恐和反對,也有不少人士的驚詫莫名,當然還包括更多人的同情和支持?!疤漆橥纯蕖北緛硎翘迫斯P記《桂苑叢談》中所說的個人懷才不遇的故事,但是作者卻把它引申為壯志未申、救國無門的悲痛。由于全詩格調激昂,主題明顯,而且詩句中還用“萬人驚”取代了舊典中“聞者泣下”的詞語,這樣就使舊典新用成為可能,改造了舊典,增加了新的意蘊。中間兩聯在舊體詩中起了展開詩境的鋪陳作用。高峰突出,諸山懷妒,上帝無言,百鬼猙獰,這些本來是古往今來現實生活和詩歌寫作中常有之事,熟用之語,但是作者把它用在這里,卻增添了新的色彩,使人絲毫不覺其舊,反倒容易想到變法維新,阻攔重重,皇帝無權,后黨專橫那種特定的情境。問題的關鍵仍在于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對問題實質的敏銳觀察力,以及由此產生的滿腔激情,并且把它們融入到整體的詩情詩境之中。思緒發展到這樣的高潮,下一聯詩句的涌出就是很自然的。既然救亡圖強的意見不被采納,出都之后,像賈誼那樣“受召宣室”的希望就很渺茫。但是作者對變法維新的信念,仍未動搖。他甚至寧愿像三國時禰衡被江夏黃祖所殺那樣,為實現變法而獻出生命?!捌唇獭倍趾颓熬洹柏M有”相對,十分貼切,充分表達了作者舍身救國的決心。盡管如此,作者對大陸沉淪、中原涂炭的預感仍然存在,所以他說,變法不能實現,國家危亡很難避免,將來總有一天你們會想起我的這些意見的。這個結句,調子有點低沉,然而意味是深長的?!稘h書》 中記載,叔孫通定朝儀,征召儒生,魯兩生不肯行。原意是說,魯二生“不達時務”。但是作者反其意用之,借喻自己不肯追隨流俗,粉飾太平,茍且偷安。這樣的用典,詩歌中是常用的。本詩用語,頗有重復之處,如“滄海驚波”、“萬人驚”、“百怪橫”、“百鬼獰”等等。這在舊體詩中是一種忌諱,這樣的重復,唐宋人律詩中,極為罕見。但近代許多詩人,重在詩的思想內容與格調氣派,往往在某些地方突破舊的框架。本詩不避重復,即是一例。
上一篇:古詩《林則徐·出嘉峪關感賦》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李攀龍·初春元美席上贈謝茂秦得關字》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