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洞
原名三官洞,亦稱妙遠洞,在采石翠螺山西南麓,是采石磯五個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個。據《當涂縣志》載,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有一個叫定如的和尚路過采石磯,看中這個石洞。他將洞內稍加修整,遂置床壘灶,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在里面參禪修身養性。后來,池陽巡撫喻成龍來采石游玩,命工匠鑿洞筑閣,取名“妙遠閣”,專供僧人焚修司靜之處。民間傳說,昔有湖南三位文士進京趕考,途經采石江面,陡然狂風大作,雷雨交加,三人便泊船于崖下。待風平浪靜后,所有江上船只均被吞沒,唯此三人幸免,他們以為是被神人營救。后三人均中榜做官,于是在崖下石洞筑一廟閣,世人稱之為三元洞,又稱三官洞。三元洞,上下兩層。第一層供有佛龕,臨江有窗。在石壁處有小洞,為龍王洞,下通長江,汩汩水聲可聞。第二層較明亮寬敞,內設茶桌,共游人憩坐品茗。憑窗遠眺,煙波浩渺,驚濤拍岸,聲不絕耳。清人張照龍有“捫夢尋洞見神宮,涌出層巖巨浪中”詩句。出三元洞后門,有山徑小道,可達翠螺山頂三臺閣遺址。
〔古詩文賞析〕 三 元 洞 清·張照龍
捫蘿尋洞見神宮,涌出層巖巨泉中。
路繞羊腸循曲折,人從鳥道躡高空。
紅光鎮日連云碧,水怪頻年復火紅。
我欲御風游汗漫,憑欄一望思無窮。
有關三元洞傳說的歷史并不十分久遠,不過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事,與清代詩人張照龍的時間距離甚近。而作為自然景觀的三元洞,因它內有被稱為龍王洞的天然小洞直通長江,又加上池陽巡撫喻成龍的奇遇,使三元洞籠罩上神秘的色彩。
張照龍前來之時的三元洞并不易于尋找,經“捫蘿”攀援探尋之后才找到該洞。看來,喻成龍的“妙遠閣”已經建成,并有佛龕設立,否則,“神宮”二字便無從談起了。“涌出層巖巨浪中”,涌出的,自然是“神宮”了。那“神宮”猶如從層巖巨浪中凌空飛出一般,此句寫出妙遠閣周圍的環境特征。
“路繞羊腸循曲折,人從鳥道躡高空。”是說從三元洞出來,有山道小徑,如羊腸一般,曲曲彎彎,通向翠螺山頂。而道路艱難,難以攀援,似乎是從鳥道攀登到天上去了。
“江光鎮日連云碧,水怪頻年復火紅。”前句,寫俯視江面,但見江濤銀波浩蕩,江上白云似乎也染成了水的碧藍色,天光水色,搖曳生輝;后句,用喻成龍遇燈火指引不復受水怪加害之事,意謂水怪雖然存在,而有神靈相助,此乃三元洞供奉神靈之功。
“我欲御風游汗漫,憑欄一望思無窮。”詩人觀賞至此,心潮澎湃。自然美景使人陶醉流連,詩人真想象會御風而行的仙人一般,去那漫無邊際的天地之間暢游一番,去充分領略、盡情享受這江天一色的自然景色。詩人思緒萬端。他的意念之中究意在想什么?是否與三元洞的民間傳說有關?那湖南的三位文士進京趕考,在此為神人營救,幸免于難,后三人均中榜做官。這一傳說對“因學行優異被薦舉入仕,任宣城訓導之職”的張照龍來說,或許他會以為神靈仍在以自己的虔誠之心會感動神靈、祈得高官吧? 可惜他后來因病辭歸,終未能有大的成就。
從全詩境界來看,視野博大宏深,筆法質樸蒼勁,由詩聯想到詩人,想來他是一位有雄才大略、抱負宏大的文士。三元洞經他的詩筆一寫,燦然生輝,為人們領略其景及內涵提供了一個十分可貴的向導作用。
(周家群)
〔民間文學〕 相傳明代有一年,湖南有三位舉子乘船進京應試。三人順江而下,飽覽了長江兩岸的大好風光。
這天,船行到采石磯下,一位姓李的舉子指著突兀江流的崖壁說道:“此乃詩仙李白常游之地,并有太白墳冢,理應登岸拜謁。”
另兩位姓王姓張的舉子卻說:“李兄,還是應試過后,再盡情的游玩憑吊吧。”
三人正在爭執,只見巖壁下的一個洞口處,站立著一位銀須白發的老翁,在向他們招手。
三人不解何故,命船夫向岸邊劃去。三位舉人上岸后,來到洞口處,卻不見人影,就進入洞內,這洞太小,正好容納他們三人。
三位正欲轉身出洞,突然,江面上狂風大作,惡浪滔天,岸邊飛沙走石,樹木折腰,所有在江上行駛的船只不是被巨浪掀翻,撞擊崖石,船毀人亡,就是被漩渦卷入江底,葬身魚腹。三人趕忙躲回洞內,待風平浪靜時,才出來。他們方才得知,那位老翁是位神仙,在危難中來搭救他們的。
后來,三位舉子進京應試,皆金榜提名,分別為前三名,壯元、榜眼和探花,合作“三元”。且均被封為大官。
當三元返回故里時,專程登上采石磯,再顧此洞。為了答謝那位神仙的救命之恩,遂命名此洞為“三元洞”。又因三人皆做了官,民間又稱此洞為“三官洞”。
(匡杰 整理)
上一篇:楊基《黃鶴樓看雪》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描寫《東坡赤壁》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