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編成于春秋時代,原稱為《詩》或《詩三百》,后來儒家奉之為經典,改稱《詩經》。它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約500年間的詩歌305首,按音樂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指“國風”,包括衛、王、鄭、齊、魏等15個諸侯國的民間歌曲共160首。“風”主要反映了下層人民的生活:有反映戰爭、徭役帶給人民苦難的;有描摹社會的動亂和統治者荒淫無恥的生活的;也有“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之作,為我們展現了先民豐富的感情世界。“雅”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主要有周族史詩、愛情詩、農事詩、宴飲詩、頌德詩等。與“國風”相比較,“雅”詩反映的社會生活面更為廣泛。“頌”共有40篇,大體上是祭歌、贊美詩,是統治者用于宗廟祭祀的樂章,旨在歌頌祖先的豐功偉績和鬼神的巨大威靈。一般說來,《詩經》的精華是民歌部分,它鮮明地表現人民的愛憎及他們的反抗斗爭,真實反映當時社會的面貌,為我國古典詩歌奠定了現實主義基礎。“頌”詩的文學價值不太高,但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賦”即是直接鋪陳敘述;“比”是比喻;“興”即起興,有引起聯想、烘托渲染氣氛的作用。其中“國風”多用比興,“大雅”多用賦。“賦”、“比”、“興”手法的運用,使《詩經》具有動人的藝術魅力。《詩經》主要采用四言的形式,還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等句式,讀來錯落有致,富于變化;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和反復詠唱的特點,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等詞語,加強了語言的形象性和音樂性。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源頭,它開創了中國詩歌關注社會生活、關心民生疾苦、抒寫民眾思想情感的詩歌之路;它的“賦”、“比”、“興”手法成為后世詩歌藝術表現的基本法則。
入選教材作品
1。《關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標教材九年級下冊,語文出版社教材九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六冊)
2。《蒹葭》(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標教材九年級下冊,語文出版社教材九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六冊)
3。《采薇》(語文出版社教材八年級下冊)
4。《君子于役》(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六冊)
上一篇:樂府詩集(宋)
下一篇:王勃(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