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林則徐·出嘉峪關感賦》原文賞析
東西尉侯往來通,博望星槎笑鑿空。塞下傳笳歌敕勒,樓頭倚劍接崆峒。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戍盤雕大漠風。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
嘉峪關,是我國西北的軍要之地。自漢至清,這里常常戰(zhàn)火延綿,多少志士在這里拋頭顱,立功勛。曾幾何時,從這片土地上滾過“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李白 《塞下曲》)的雄健之音,發(fā)出過立功報國的“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從軍行》) 的豪邁誓言! 因而詩人在懷著報國無門的悲憤踏上這片土地時,撫今追昔,任自己的思緒越過這片曠野的地平線而走進歷史,歷史的一幕幕便引發(fā)詩人心靈深處的感慨,出而使他發(fā)而為詩。
詩人面對嘉峪關,眼光漸漸地由眼前移入歷史,依稀所見的是“東西尉侯往來通,博望星槎笑鑿空”。這里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戰(zhàn)事稍息時的情形。嘉峪關口,那些守尉們及迎送賓客之官們來來往往,絡繹不絕,而在這土地上,想起當年張騫出使西域尋找黃河源頭,曾到達天河的傳說,是多么令人可笑。“星槎”,即是指傳說他曾到過天河一事。作者通過這一深入歷史之筆,展現(xiàn)了嘉峪關自古以來的風貌,同時又借張騫探尋河源的虛無來反襯自己雖遭流放仍矢志報國之決心。頷聯(lián)詩人把眼光自然轉入對眼前所見現(xiàn)實的描寫; 在這片廣袤的塞野上,那支古老的“敕勒歌”遠遠傳來,索繞、回旋在山峰相鄰的嘉峪關頭。這一橫面的延展與縱向的矗立,正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一樣,很好地烘托了嘉峪關的雄闊氣勢。這里似虛而實,似實而虛,妙筆傳神,使得那歌聲像從遠方飄來,又像從歷史中飄來,幽遠縹緲。詩人正是沿著這一點,繼續(xù)對嘉峪關加以描繪: “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戍盤雕大漠風。”冷風凄凄,寒月高懸,戰(zhàn)馬靜靜地吸著清冷的河水,而空中的雕鷹正在大漠上空向下俯視,冷冷的天宇下,只有夜風靜靜地吹過大漠。這是怎樣的一幅景象啊! 這悲涼、這蒼勁,都在這陰柔與陽剛的對比中得以強化。這里,從詩中的悲涼看,似乎暗含著詩人對遭貶的濃重感傷。“長城飲馬”是借用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 的字面,描繪寒宵月下飲馬長城的情景。這里嘉峪關已經(jīng)不是它自身,而被詩人賦予了人格精神,面對雄踞千古的嘉峪關,詩人所感受到的,是它血雨腥風的悲愴歷史,是它以沉默顯示的捍衛(wèi)祖國的一如既往的決心和意志。因而,在被賦予了人格力量與精神的嘉峪關面前,詩人除了贊嘆,還能有什么呢!“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盧龍”,古塞名,以形勢險要著稱,在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以盧龍與嘉峪關相比,更見出嘉峪關幾近獨領風騷于天下的雄姿。這是詩人對它的由衷的禮贊,同時又可從中見出詩人暗含的愛國熱忱。“東南”一句,事實上正透露了詩人對東南海防的關切。那里曾寫下他生命中最光輝的篇章,因而面對同樣久經(jīng)戰(zhàn)火洗禮的嘉峪關時,詩人的思緒又怎能不從西北飛向東南呢!這里“東南”意味深長,耐人尋味,遠遠地超越了其地理方位的意義。
這首詩,通篇激蕩著詩人悲壯雄健的情感,處處跳動著一顆感時憂國的靈魂,具有強烈的情感力量。同時,這首詩在藝術上善于抓住典型景物來烘托、渲染氣氛,比如塞下笳聲、樓頭倚劍、長城飲馬、古戍盤雕等,這些最能體現(xiàn)邊塞蒼涼,最能烘托嘉峪關雄偉氣象的意象,很好地表現(xiàn)了詩人遭貶時內心的孤寂、悲涼,收到了所謂“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梅堯臣語,見歐陽修《六一詩話》)的審美效果,這也就是這首詩時至今日依然具有沉甸甸的藝術力量的原因。
上一篇:古詩《曹學佺·八月朔日余返白下》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康有為·出都留別諸公》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