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野趣而不知樂者,樵牧是也;有果瓠①而不及賞者, 菜傭牙販是也;有花木而不能享者, 達人貴人是也。古之名賢, 獨淵明寄興②,往往在桑麻松菊田野籬落之間。東坡好種植,能手接③花果。此得之性④生, 不可得而強也。強之, 雖授以《花史》,將拂然擲而去之。若果性近而復好焉,請相與偃曝林間⑤,諦看⑥花開花落,便與千萬年興亡盛衰之轍⑦何異?雖謂二十一史⑧,盡在左編一史⑨中可也。
(明天啟刻本《花史左編》卷首)
注釋 ①瓠(hu)——瓠瓜,也叫“扁蒲”、“葫蘆”、“夜開花”。嫩果作蔬菜。②寄興——寄托自己的情趣。③手接——親自嫁接。④性——天然的本性。⑤“請相與”句——相與, 一起。偃,躺倒。曝,曬太陽。⑥諦看——認真觀看。⑦轍——本指車輪輾過的痕跡,這里當規律講。⑧二十一史——明嘉靖時校刻史書,于宋人所稱“十七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后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外,加《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四史,合稱“二十一史”。⑨左編一史——指《花史左編》,浙江嘉興人王路撰。
賞析 《花史》是一本專門收錄和記載花卉的著作。在這篇序言中,作者通過對《花史》一書價值的闡發,表達了自己閑淡、暢達的旨趣。
在這篇小序中,作者首先列舉了樵夫、牧人、菜農、果販、達官貴人之流,雖然他們有的每天身處大自然之中,有的蓄有名花異木卻不能充分享受蘊含于自然萬物中的樂趣。這是為什么呢?作者拿陶淵明、蘇東坡同這些人對比,指出造成這兩類人巨大不同的原因是“此得之性生,不可得而強也”。也就是人熱愛自然、追求閑適的天性所致。在這里,作者顯然認為“樵牧”、“菜傭牙販”這些人缺少能欣賞“自然之趣”的天性,而達官貴人則又是沉溺于官場事務之中,無此一好,所以這些人均不能享有自然界的獨得之趣。正因如此,這些人對《花史》一書的態度就可能是“拂然擲而去之”,是絕不會擊節稱賞的。
作者隨后提出了能夠欣賞自然、自適其中的必要條件——“性近而復好”,也就是要具有同作者相近的稟性并且對大自然有濃厚的興趣。這樣的人自然被作者引以為同道——可以一同靜臥林間、閑看落花,并從中體悟時間的流逝、人事的變遷。在這里,花落花再開、春去春又回,周而復始的變化正如同歷史上各個朝代的興衰更替。兩者的“轍”是相通的——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天道”的運動。從這點來看, 《花史》一書包含了《二十一史》所要表達的內容,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
在這篇跋文中,作者通過樵牧菜傭、達官顯貴同蘇軾、陶潛的對比,闡述了熱愛自然、恬淡安適的樂趣。并拿花朵的綻落與人事的盛衰作比論證了《花史》的獨特價值。文章思路清晰,對比強烈,讀來似林逋賞梅,又如陶潛采菊,自有一種沖淡平和的神韻流淌心頭,并獲得愉悅與感悟。
上一篇:《紅紗燈》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花萼》自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