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趙翼·套駒》原文賞析
兒駒三歲未受羈,不知身要為人騎。梁跳川谷齕原野,狂嘶憨走如驕兒。驅來營前不鞍轡,掉尾呼群共游戲。傍看他馬困鞦靮,自以蕭閑矜得意。誰何健者番少年,手持長竿不持鞭。竿頭有繩作圈套,可以絡馬使就牽。別乘一騎入其隊,兒駒見之欲驚潰。一竿早系駒首來,舍所乘馬跨其背??蓱z此駒那肯縶,愕跳而起如人立。如人直立人轉橫,人驏而騎勢真急。兩足夾無殳上鉤,一身簸若箕前粒。左旋右折上下掀,短衣亂翻露褲褶。握鬃伏鼠何晏然,銜勒早向駒口穿。才穿便覺氣降伏,弭帖隨人為轉旋。由來此物供人走,教駣非夸好身手。驟旋不嫌令太速,利導貴因性所有。
乾隆二十一年(1756),作者隨從皇帝至木蘭圍場。圍場在今河北,乾隆皇帝來此,蒙古諸藩皆從。此詩即當時所作《行圍即景》之一,主要敘述蒙古少年馴馬的技術。題材別致,描寫生動,頗具生活哲理。
詩的前八句寫兒駒(小牡馬)在銜勒穿口之前種種逍遙自在的神情,看它跳躍川谷,狂嘶憨走,掉尾呼群,矜視他馬的情狀,完全是野性未馴,自然放任的樣子,詩人用揣度的語氣謂之“傍看他馬困鞦靮,自以蕭閑矜得意”。這就為下文少年馴馬非易預作鋪墊,備極細致。
從“誰何健者番少年”到“弭帖隨人為轉旋”共二十句,寫蒙古健兒馴馬的經過,是詩的中心段落,寫得十分精彩。蒙古少年才接近兒駒時,那馬見竿本能地驚懼了,正欲撒野狂奔,說時遲,那時快,竿頭圈套早已落到它的頭上。詩人對套馬的工具和辦法作了細致而簡潔的描繪說明,使讀者如親臨其境,目睹套馬之全過程。那工具是一長竿,“竿頭有繩作圈套,可以絡馬使就牽”。套馬的辦法是,馴馬人“別乘一騎入其隊”,當兒駒授首之后,他便“舍所乘馬跨其背”,其動作是那樣敏捷嫻熟。從套駒到馴駒,有一個必經的折騰過程。在這里讀者看到了最令人興奮激動,也是詩中描寫最富動感、最為出色的場面: 兒駒不慣受縛,先有一番掙扎,一會兒愕踏人立,使人橫空幾墮; 一會兒右旋左折,上下亂掀。這是一場人與馬的智勇的較量,如果騎手挺不住,被摔了下來,那他就休想征服這匹馬;反之,如果他堅持下來,而那馬自然技窮從此伏帖。詩中健兒藝高膽大,以逸待勞,胸有成竹,他只握伏,穩夾馬背。直到兒駒招數使盡,方才因勢利導,為之戴勒穿口,最后駕馭自如。趙翼此詩無疑借鑒了唐代盧綸《臘日觀咸寧王部曲娑勒擒虎歌》的手法,如同高明的攝影師運用高檔次快門抓拍下最關鍵的鏡頭,使人驚心動魄。高適有 “舍鞍解甲急如風,人忽虎蹲獸人立” 的奇句,以 “人虎互形,毛發生動” (沈德潛); 趙翼則有“如人直立人轉橫,人驏而騎勢真急”之句,可說是人馬互形,毛發生動。其下以“一身簸若箕前?!毙稳蒡T手上下顛簸而終在馬背,寫難狀之景,更是富于創造性的奇喻,其筆力之健,亦可仿佛太史公敘鉅鹿之戰。
最后四句寫詩人的觀感,他覺得蒙古少年技術誠不尋常,尤貴于了解馬的本性,并能因勢利導,掌握運用規律,方穩操勝券。這四句本可不寫,但寫了也不是畫蛇添足,它把眼前的生活事件作了理性的概括,并得出 “利導貴因性所有” 的結論,是富于哲理性的,可以給人以生活的啟迪,而不是叫人徒然看了一場熱鬧。因此,這也是一首以理趣見長的詩。
這首詩在駕馭語言方面是很出色的。套馬這樣一個動作性很強,技術性很強的活動,現象瞬息萬變,可使人眼花繚亂,本來很難下筆。詩人卻適當借鑒散文的語法,從容道來,井井有條,令人覺其筆端有口,善于追捕。無論敘事、議論、說明,都能恰到好處,稱得上是清代敘事詩短篇力作。
上一篇:古詩《黨懷英·奉使行高郵道中》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梁有譽·姑蘇懷古》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