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章華寺》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市區章華臺遺址上,建于元泰定元年(1325年)。自寺南門入,有天王殿、財神殿、韋馱殿、城隍殿、大雄寶殿、慈悲堂、觀音殿、藏經樓等主要建筑,院內有“三古”:楚靈王時的沉香井、梅樹、唐代的銀杏樹。歷史上的章華臺,又稱章華宮,也叫細腰宮,是楚靈王的離宮。楚靈王有個怪癖,即愛女人的細腰。在他稱王后,許多楚女為求細腰被活活地餓死。“楚子雄筑章華臺,細腰宮人餓且死。”(明·王船山)章華臺作為人民智慧的結晶,為歷代文人所頌詠,它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此,旅游者登臺,有的詠物懷古,有的借物抒情,抨擊時弊。
〔古詩文賞析〕 章 華 題 壁 清·閔伯芐
楚子雄赴章華臺,諸侯落城亦壯哉。
細腰宮人餓且死,加肘君王去不來。
昔日臺城成陳蔡,問鼎求田起無外。
今日臺荒埋塵蓋,啼鳥落花春無奈。
春無奈兮臺依舊,何代仙人佛寺搆?
年來新柳路旁情,不見高臺空馬走。
郢人習唱郢中歌,古井沉香梅無柯。
吳宮花草隋堤柳,代謝是何楚人多。
楚子雄赴章華臺,諸侯落成亦壯哉。楚子指靈王。他善于帶兵打仗,開拓了楚國疆土。“諸侯畏楚,小國來朝,大國來聘,貢獻之使,不絕于道”,于其七年修建章華臺,中筑高臺,以望四方。臺高三十仞,又名三休臺,可謂“雄赴”。為炫耀自己,臺成宮就,征召諸侯,參加落成典禮,以顯其威。
細腰宮人餓且死,加肘君王常不來。楚靈王偏好細腰,有宮人求媚于王者,減食忍餓,以求細腰,有餓死者,手托面頰,雙眼瞪望,君王去不來。
昔日臺城成陳蔡,問鼎求田起無外,當諸侯參加章臺典禮之后,先后滅了陳國、蔡國,占領兩國都城。要問鼎中原,不斷擴占土地,以楚統一天下,這就是楚靈王的目的。
今日臺荒埋塵蓋,啼鳥落花春無奈。楚靈王橫行霸道11年,由于后院起火,兵敗餓死于荒野。戰火把章華臺化為灰燼。臺荒塵蓋。此時此地,寒鴉哀啼,花落枝枯,春天無奈而去。
春無奈兮臺依舊,何代仙人佛寺??春天有什么辦法,廢墟亦然。到了唐朝,隋堤增高,章臺梅尚存,沉香井尚在,修建了賞梅亭和沉香亭。到元朝建成章華寺。
年來新柳路旁情,不見高馬空臺走。有了廟,和尚以廟為生,寺廟得到保護,不再是荒臺放馬,而是柳綠花爭艷。
郢人習唱郢中歌,古井沉香梅無柯。人都愛故鄉。楚人愛唱楚國的歌,坐在賞梅亭里,喝杯沉香茶,欣賞梅花,聽聽楚國的樂曲,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吳宮花草隋堤柳,代謝是何楚人多。從蘇州搬來的花草,吐出新葉,盛開香花,隋堤上的春柳,漫天飛絮,使人心快氣爽。自劉邦建立漢朝以來,楚人亦稱漢人。若在荊沙地帶,代謝自然楚人多。
這是一首詠章華寺的佳作。
(荊沙由)
〔現代散文〕 旅游車駛入沙市市區紅門路中段,向東拐進太師淵路口不遠處停下來,導游小姐神秘地告訴游客們:“湖北名寺章華寺到了!”我隨著游客們興奮地跳下車,直奔章華寺山門,通過山門進入寺院,眼前是新修的蓮花池,池中水清如鏡;迎面是紅墻碧瓦的廟宇,廟宇間佛香繚繞。頓時,使人有種身近佛門,心靈飄逸的感覺。
環視寺院四周,儼然一種新異境界,腦海里浮現出兩年前這里的情形。那時,為了目睹早有八方游客之口碑的章華寺,我獨自到此,這寺院已被改成某家工廠的倉庫,野草從生之中依稀可見幾座殿堂遺跡,破舊的磚壁百孔千瘡。翻開沙市旅游簡介細細察看:這里原是楚靈王的行宮,宮室亭榭,極其壯麗。后來,元朝泰定年間于廢址建寺,亦名章華。章華寺極盛之時,殿亭林立,梵鐘清揚,頗有佛門氣氛。而今面對這片廢墟,怎不讓人滿懷遺憾?突然,一陣微風吹過,帶來誘人的清香,將我的視野引向一叢喬木。定神一看,這就是那章臺古梅,滿枝兒水靈清秀的花朵,被綠葉簇擁著,就像浮在藍天上的白云。相傳它是楚靈王遺物,清人李葆元《章臺古梅》贊曰:“香凝白雪爭千載,影瘐江南剩一枝。”真是滄桑幾度,古梅依舊。與古梅相距幾米之處,有一株高聳參天的銀杏樹,壽已數百年,仍然枝葉茂盛,生機勃勃。注視著千年古梅和百年銀杏的形色韻態,怡然爽目,精神為之一振。心里的遺憾隨風飄去,留下了充滿希望的呼喚:愿這座古老的寺院早日舊貌換新顏。
修復后的章華寺完全是中國佛教寺院的傳統格局,建筑中心線左右對稱,崇樓杰閣,裝修典雅,布局緊湊嚴整。
游章華寺,最令我久久心馳神飛的,是寺院中的“三古”,即楚靈王的沉香古井、千年古梅、唐朝時的古銀杏樹。“三古”除了有著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外,還有著各具特色的觀賞性。殿后院那口小巧沉香古井,相傳是靈王嬪妃澆花所用,現在井中汲出泉水甘甜清澈。飛檐翹首下的千年古梅更加馨香嬌艷。三人難以合抱的古銀杏樹亭亭如塔。游客們坐在樹下小憩,喝杯沉香茶,賞著章臺梅,真是情趣無窮。
夕陽斜下,寺內晚鐘也悠悠傳來,跨上寺階,見幽幽的月光和漸濃的廟宇閣樓相和,便成另一風景了。望著朦朧幽茫的明月下的廟宇、古梅、古井、銀杏,心中蹦出李白的詩句:“今人不見古明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多么令人戀戀不舍的游覽勝地——章華寺。
(胡建平)
〔民間文學〕 春秋時代的沙市,名叫江津戍,是楚國京城通往長江的外港。靠長江邊,有一個高土臺子,名叫豫章崗。臺子上住有個姓梅的老漢,老伴早已去世,膝下無兒無女,晚年生活孤苦伶仃。有一天,門外來了一位過路客僧。梅老漢將僧人請到屋里,熱情款待。
這個僧人對梅老漢說:“我幫你召一對青年夫婦,與你做兒子、媳婦。”說完,他拿出一支筆,用筆在墻上勾畫了幾下,畫出一株古梅,下面有口水井,內浮鴛鴦一對,栩栩如生。隨后題了八個大字:“古梅沉香,相依為命。”
這天晚上,梅老漢和衣佯睡,約莫三更時分,壁畫開始活動起來,只見一對鴛鴦漸漸化作人形,變成一對青年夫妻從墻壁上走下來。然后,男的挑水、推磨,女的燒火、洗衣,一切動作,輕巧麻利。
自從梅老漢家里添了一對青年人,日子越過越火熱,左鄰右舍都來道喜。不久,楚靈王身邊的一個大臣左尹知道了這個消息。
那左尹深知靈王乃好色之徒,便獻媚道:“鴦妹勝似仙女下凡,大王洪福齊天,只有您才能與她成雙配對。”楚靈王喜得眉開眼笑:“愛卿啊,趕快將她召進宮來吧!”左尹領旨,帶著幾個武士來到梅老漢家里,皮笑肉不笑地說:“恭喜您啊!楚王選中了你家的鴦妹,召她立即進宮。”梅老漢連忙護住鴦妹,哀求道:“老爺高抬貴手,她是我的兒媳啊!”“這是楚王的旨意,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罰酒啊!”左尹打著官腔說,然后使了個眼色,幾個武士一擁而上,用鐵鏈將鴦妹鎖住。鴛哥一見,操起木杠劈頭蓋腦就打,直打得左尹和幾個武士磕頭求饒。為保活命,左尹只得帶著武士們連滾帶爬,抱頭鼠竄。事后,梅老漢擔心楚王前來報復,鴛哥鴦妹也很著急:他倆自從被爹爹拉住,再也不能入畫了。
正無計可施,忽聽門外傳來熟悉的木魚聲。三人喜出望外,異口同聲地說:“師父來了!”打開大門一看,卻未見托缽僧身影,只見地上留有一道白色的灰圈。鴛哥領悟,這是師父指點在這里挖一口水井,鴛鴦有水就能活命。
左尹跑回京城,不敢如實向楚王稟報,卻編了一套謊話,說是鴦妹愿意嫁給楚王為妃,但要楚王親駕迎娶。楚王信以為真,立即傳令親駕出宮。來到梅老漢家里,楚靈王見鴦妹生得杏眼桃腮,苗條細腰,不覺垂涎欲滴,連忙上前說道:“美人兒啊!我特地來接你哩!”鴦妹毫不畏懼地說:“大王,必須答應我三個條件。”“好哇,”楚王滿口答應,“只要你肯進宮,莫說三條,三百條也照辦。”鴦妹說:“第一條,你馬上收回皇榜,將已選的民間女子,一律放回家。”“這條好辦。”楚王立即傳令執行。鴦妹又說:“第二條,你馬上派人在我家門外挖一口水井,直到冒出清泉。”“這也好辦。”楚王令武士挖井。左尹在一旁迫不及待地上前討好地問:“第三條呢?”鴦妹白了他一眼,然后對楚靈王說:“大王身邊有個愛說假話的奸臣,我要借他的人頭祭這口水井。”楚靈王大吃一驚,問道:“是誰?”鴦妹指著左尹的鼻尖說:“就是他!”左尹聽說,嚇得渾身顫抖,一頭撲倒在楚靈王腳下:“大王別聽她胡言,她是個狐貍精變成的妖婦!”楚王開始有點猶豫,因為左尹是他的親信寵臣,不忍心殺他。但轉念一想,舍不得左尹就得不到鴦妹。只見他抬起一腳,將左尹踢翻在地,吼道:“殺!”一聲令下,就地斬首。圍觀的群眾無不拍手稱快。
三個條件都辦到了,楚靈王勸鴦妹立即進宮。這時只見鴛哥拿來一只水桶,從剛挖好的井內汲起清泉。梅老漢接過水桶,猛地向鴛哥鴦妹身上潑去。霎時間,鴛哥鴦妹化作一團云煙。待煙消云散,只見一對五彩斑斕的鴛鴦騰空飛去。楚靈王驚得目瞪口呆,慌忙起駕回宮。他因思念鴦妹的姿色,便下令在豫章崗上大興土木,建造了這座富麗堂皇的章華宮。宮中一律選用細腰美女,所以又叫細腰宮。
不久,梅老漢去世了,鄰居們將他埋在水井旁邊。有人經常看見一個托缽僧站在這兒做法事,手敲木魚,口中念念有詞:“古梅沉香,相依為命……”不知什么時候,水井邊長出一株梅樹,人們說這梅老漢的化身。他們用水井的清泉澆灌梅樹,梅花盛開,香飄十里。花瓣落在水井里,井水也散發出一股幽香。
(鄭定悅 整理)
上一篇:詠《南京·秦淮河》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瀘州·筆架山》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