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吳錫麒·雨中過七里瀧歌》原文賞析
蒼蒼茫茫江一面,雨入江光吹不見,前灘后灘白如練。有風傾刻七里過,無風奈此七里何!忽然雨勢挾風至,但聽來船爭唱順風歌。我船甘讓來船走,畫本留看黃子久。望窮寒水竹回環,洗出青山櫓前后。牧童自驅黃犢回,漁郎正放鸕鶿來。笠檐蓑袂盡鄰舍,對江幾扇柴門開。丹青未見今見此,水外是山山外水。客到先愁無路通,何況迷離煙雨里。山頭雨作山中泉,蜿蜒都在樹杪懸。東峰一瀉落千丈,雷霆乃毀西山顛。此時憶殺嚴先生,羊裘孤擁寒不輕。我欲松門一杯酹,苔荒路滑無人行。傳聞名利人,不泊釣臺下。扁舟獨縱橫,問我何為者?玉壺買春雨堪賞,尺半白魚新出網。飲酣抱甕臥船頭,聽得舟人齊拍掌。數枝柔櫓劃玻璃,百幅蒲帆眼底齊。夕陽乍明風亦轉,行行一路畫眉啼。
七里瀧,一稱“七里灘”、“七里瀨”,在浙江省桐廬縣城南十五公里處的富春江上,江岸山巒夾峙,水流湍急,連亙七里,故名。北岸富春山(亦名嚴陵山),相傳為東漢嚴子陵垂釣處。富春江上有“嚴陵八景”,七里瀧為其中之一。此詩以歌行體形式詳盡地敘述了詩人雨中過七里瀧所見的秀麗山川景色,抒寫了詩人不慕名利,心懷淡泊的情趣。
全詩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寫七里瀧雨中景色,分三層著筆,首寫乘船過七里瀧。在一個有風有雨的春日,詩人乘一葉扁舟路過七里瀧峽谷,江面為煙雨所籠罩,一片蒼茫,但見風吹細雨,雨灑江面,灘前灘后的流水猶如一匹白練。小船順風而下,想到頃刻就會走完這七里的行程,詩人心里十分愜意。忽然,大風挾著暴雨卷來,江面頓時波翻浪卷,但見后面來船順風疾駛,一個個你追我趕,好一幅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的壯麗圖景。但是,詩人卻無意與來船爭渡,心甘情愿地讓來船一一超越自己,而獨自留在后面靜靜地欣賞元代著名畫家黃子久的山水畫本。這一層描繪的畫面有動有靜,動靜結合,表現出詩人閑適淡泊的情緒,為后面寫詩人不慕名利預作伏筆。次寫行船時雨中所見峽谷景象。小船,在七里瀧峽谷中緩慢地前行,詩人的目光在兩岸細細地流連。船過之處,四面青山被雨洗得一片干凈,目力所極,“寒水”盡頭有一個竹樹環合的村莊。青山下,牧童正各自驅趕著黃犢往回走;河灘上,打魚的小伙正把鸕鶿放到水里;水田里,穿蓑頂笠的農夫正冒雨栽插;江對岸,幾扇柴門正迎著風雨打開……春天的江南原野,正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節,“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一幅幅“煙雨勞作圖”在詩人眼前一一展開,簡直令他目不暇接,美不勝收。這大自然的真實畫卷,不是山水畫中所能見到,然而詩人今日卻有幸見此,他止不住心中的狂喜,情不自禁地念出了“丹青未見今見此,水外是山山外水”的詩句。這一層描繪的畫面,既靈活跳躍,又新鮮有趣,十足是一幅雨中山村風情圖。最后寫山中景色。面對圖畫中所不能領略的大自然美景,詩人此時已無意于舟行趕路,勾起了欲去山村做客的念頭。然而,四處煙雨迷茫,路在何方?悵望山頭,雨仍在不停地下,它已匯成了泉水,從萬壑千溝蜿蜒流出,遠看就像掛在樹枝的梢頭,真是“山中半日雨,樹杪百重泉” (王維《送梓中李使君》)。眾多的泉流中,最壯觀的莫過于東山那一處了,但見它從千丈高崖傾瀉而下,其聲勢壯若雷霆,簡直就要把西山頂給炸毀! 這一層寫山上泉流,聲形畢肖,極有氣勢。以上寫過七里瀧所見山川景色,由近至遠,層次分明,先寫江中,次寫岸邊,最后寫山上,各層所寫重點不同,但都緊緊圍繞一個“雨”字,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地寫了雨中七里瀧的迷人風光,喚起了游人對它的欣羨之情。于是詩就十分自然地過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寫游七里瀧的感觸和狂放行動。亦分三層落墨。先寫觸景生情。“此時憶殺嚴先生”一句承上啟下,用 “此時”關合上文所寫之景,用 “憶殺嚴先生”引起下文對古人的懷想。“憶殺嚴先生”,是說對嚴先生懷想之甚,“憶殺” 即 “憶煞”; 嚴先生,字子陵,浙江余姚人,東漢隱逸之士。據 《后漢書·逸民列傳》載: 嚴光少時曾與東漢光武帝劉秀同學,后來劉秀即位,請他至洛陽,除授諫議大夫,嚴光不受,辭歸耕隱于七里瀧側的富春山,其垂釣處,后人名之曰 “嚴陵釣臺”。詩人過七里瀧,當然就會想起這個愛山川而不愛名利的高士。嚴光其人,志廉行潔,《后漢書·逸民列傳》還載其“披羊裘釣澤中”,光武“譴使聘之,三反而后至” 的一段佳話,詩中“羊裘孤擁寒不輕” 即指他寧肯獨自披著羊裘在“寒不輕”的江邊垂釣,也不肯攀龍附鳳,進入污濁的官場。詩人想起嚴光的高風亮節,實在傾慕不已,竟然也想仿效嚴光去高山松林過那種“一杯酒” 的隱逸生活,但“苔荒路滑”,愿意過此清苦日子者,其有幾人歟?傳聞世上那些“爭利于市,爭名于朝” 的小人,是連“嚴陵釣臺”也不肯停靠的,更莫說仿效嚴先生的為人了! 這一層吊古傷今,表現了詩人對東漢嚴光的懷想和傾慕,抒發了詩人不慕名利,心志淡泊的情趣。接下來一層寫詩人面對世風澆薄,人心不古的現實社會,只好獨駕一葉扁舟,縱橫“嚴陵釣臺”之下,詩人這種與世不偶的舉動,引起路人的疑難,問他來此“何為”?詩人答曰: 自己是來買酒尋春的。這里的“玉壺買春”,就是玉壺買酒,唐宋人稱酒為春,見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玉壺買春,賞酒茅屋。”詩人停舟釣臺,喝著從農家買來的新釀,吃著剛剛出網的尺半長的白魚,真是愜意之極,滿足之甚,酒酣之后,竟然抱著酒甕醉眠船頭,朦朧之中,似聽船夫在齊聲拍掌哄笑他那一幅憨癡狂放之態。這一層寫醉眠船頭,宛然一副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世外狂人相,活潑逗趣,表現出山林生活的閑適和無所拘束,是承上繼續寫其不慕名利的思想。最后四句是寫詩人酒醒后繼續趕路的情景。“數只柔櫓劃玻璃。”柔櫓,柔弱之櫓,意為劃船時用力甚輕,故舟行緩慢。這時,風停了,雨住了,江面就像玻璃一樣清澈平靜,先前那些灣進山崖避雨的數百船帆一下又齊刷刷地駛向江面,開始了它們新的航程。突然,夕陽的光輝從西邊山上斜射過來,雨后的青山格外蒼翠,夕照掩映下的大江格外明潔,詩人的小船在緩緩地前行,一路上畫眉鳴囀,岸樹成陰,真是“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鵬四五聲”(曾幾《三衢道中》)啊!
全詩語言流轉,描繪細膩,寫雨中七里瀧景色如畫,讀后使人產生一種愉悅的美感。
上一篇:古詩《陳子龍·錢塘東望有感》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楊慎·青蛉行寄內(錄三)》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