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
余觀八司馬皆天下之奇材也2,一為叔文所誘,遂陷于不義3,至今士大夫欲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無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強以求別于后世4,而其名卒不廢焉。而所謂欲為君子者,吾多見其初而已,要其終能勿與世俯仰以自別于小人者少耳5,復何議于彼哉!
1柳宗元傳:指《新唐書·柳宗元傳》。2八司馬:柳宗元、劉禹錫、韓泰、韓曄、凌準、程異、韋執誼等八人,參加唐順宗永貞年間王伾、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不久革新失敗,八人都被貶為邊遠地區的“司馬”,后人稱之為“八司馬”。3“一為”二句:指追隨王叔文,參加其革新。永貞革新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王安石此見并不公正。4別于后世:意即有所作為,有別于后世之小人。5要:總。與世俯仰:與世俗同流合污。
【析點】 封建時代的政治革新運動往往長時期得不到人們的理解,甚至遭到種種攻訐,中唐時期的永貞革新更是如此,且不論在當時“八司馬”所受的種種迫害,新、舊《唐書》對之都持貶辭,此后的士大夫們也多攻擊柳宗元等“八司馬”。就連“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王安石,對永貞革新所持的態度也是錯誤的,因而對柳宗元等“八司馬”的看法也不公允。然而他敬佩“八司馬”在文學上的建樹,成就了柳宗元、劉禹錫這樣著名的文學家,這一點他與唐代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中的見解是一致的。王安石還熱情肯定“八司馬”身處困境不甘沉淪的自強精神。這些較之世俗的傳統之見,畢竟是又進了一步。特別是他為“八司馬”受到攻擊鳴不平,指責那些攻擊者“欲為君子”,實為小人,根本沒有資格議論“八司馬”,這是對“八司馬”的辯護,對傳統世俗之見的抗爭,在這一點上,才體現了這位改革家的風徽。
短文對“八司馬”由肯定其為“奇才”轉而為對他們的惋惜,又轉而為贊揚他們“自強”,再轉而為對小人的指責。層層轉折,波瀾起伏,沈德潛評王安石《讀孟嘗君傳》的“語語轉,筆筆緊”六字,用來評述本文之寫法,似是更為恰當的。
上一篇:《讀孟嘗君傳》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諫院題名記》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