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軒·不要成熟》中外哲理詩賞析
不要成熟,不要成熟……
熟透了,就會凋落、干枯
不要摘它
就讓他懸掛在枝頭
半是甜,半是酸
半是生,半是熟
留給你一些期待和幻想
保持一些神秘的引誘
倘若摘落了它
連同你的幻想和希冀
將永遠沉沒在腐爛的泥土
春華秋實,是自然的普遍規律;渴望成熟,是大眾的普遍心理。植物經歷春的開花、夏的生長,人們經歷春的播種、夏的耕耘,共同走向秋的成熟——成熟了才能收獲,收獲了才能享有果實。可詩人孫靜軒卻執拗地表示:“不要成熟,不要成熟……”,這是為什么呢?
答案在詩的第二行:“熟透了,就會凋落、干枯”。這就是詩人一迭聲表示“不要成熟”的原因。樹枝上留不住成熟的果子。果子熟透了,要么自行“凋落”,要么被人“摘落”,結果都將“沉沒在腐爛的泥土”,化為烏有。所以詩人吁請:“不要摘它/就讓它懸掛在枝頭/半是甜,半是酸/半是生,半是熟”。果子只有處于這種半甜半酸、半生半熟的狀態,才可以給人“留一些期待和幻想”,對人“保持一些神秘的引誘”,讓人感受著美妙的引力,滿懷著期待和幻想,企它由酸變甜,由生到熟,猜測著它幾時才能熟透甜透,憧憬著那令人陶醉的收獲季節的到來。
凡事盡則絕。成熟的時候也就是生長的盡頭。從此以往,生命再不會有所發展,再無法拓開新境,一切都靜止了,一切都凝定了,一切也都清楚明白了。終端已經顯示,謎底已被揭開。神秘感消失了,誘惑力沒有了,無盡的期待轉成了有限的存在,無窮的幻想轉成了唯一的現實——這是成熟的局限,更是成熟的悲哀。這就導致人們面對成熟產生出復雜的情感心理:一方面呼喚成熟,一方面又懼怕成熟;一方面渴望成熟,一方面又拒絕成熟。看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或多面性,同時具含正價值和負價值,就連“成熟”也不例外。
這首小詩在表現形式上也頗有講究。第一行詩用句中反復和省略號,首先突出地強調“不要成熟”的鮮明態度。第二行詩申述“不要成熟”的原因。接下來從第三行到第八行,具體展現“不成熟”狀態的誘人佳處。末三行詩又通過假設,揭示成熟和獲取的可怕后果,把此詩諷勸世人切莫一味地肯定成熟、急于收獲的意旨,表達得透徹有力。全詩明白曉暢,感情強烈而又深刻警策,耐人咀味。詩人在此說的雖然是果子,但顯然是以果子不成熟時的可愛和成熟后的可怕來設喻,暗示的是人世的相應內容,表現了詩人對生長、發展、變動、進步的肯定,對停滯、僵化、衰敗、死亡的厭棄。
讀孫靜軒這首小詩,讓我們很自然地想起唐人詩句:“最好莫如十四夜,一分留得到明宵”。人們都喜歡十五的月亮,這首詠月七絕的作者卻對“十四夜”的月亮最感興趣,因為它尚留有“一分”余地,把最美好最圓滿留給了“明宵”——十五的夜晚,讓人們去想望去等待。十五的月亮雖然圓滿,但月盈則虧,到了極限也就走向了反面。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如此,概莫能外。所以宋邵雍詩云:“美酒飲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開時”。微醉后還可大醉,半開時還有盛開,都是留有余地的意思。孫靜軒的“不要成熟”也是如此。若成熟了,便一切都完結了。唯其不成熟,才能進入屬于未來的成熟的新境界、新天地。
上一篇:《伐致呵利·三百詠(節選)》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孟浩然·與諸子登峴首》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