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聶夷中
二月賣新絲, 五月糶新谷。
醫(yī)得眼前瘡, 剜卻心頭肉。
我愿君王心, 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 只照逃亡屋。
晚唐時期,由于李唐王朝政治的腐敗和長年戰(zhàn)禍的綿延,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社會生產力遭受到嚴重破壞,廣大農村紛紛破產。一些出身貧寒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同情農民的不幸遭遇,反對剝削階級的橫征暴斂,寫下了不少現(xiàn)實主義的詩篇。聶夷中的這首《傷田家》就是這些詩中的一首,它以概括的形象、痛切的語言,深刻地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在遭受殘酷剝削后的慘痛心情,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起筆突兀,出語驚心,作者把血淋淋的現(xiàn)實,毫無遮掩地一下子都攤開在讀者面前:二月里還沒有開始養(yǎng)蠶,五月里新谷還沒有登場,為生活所迫的農民在繭糧未收之前,早已把它們折價賤賣出去了。詩人沒有正面去寫官家如何催繳捐稅,地主如何逼債逼租,天災人禍也用不著一件件去訴說,但從這寅吃卯糧的賣青苗行動中,讀者完全可以想見農民的走投無路、困頓不堪。將新絲、新谷在未收獲之前折價賣去,完全是為生活所迫,農民要忍受著揪心的痛苦。第三、四句“醫(y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便確切地表現(xiàn)了他們的這種心情。為了度過眼前的困難,把沒有到手的東西都事先賣掉,這是在沒有其他辦法的情況才這樣做的,挖肉補瘡,救了眼前的急難,以后的日子更無著落。在詩的前半部分,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高度概括地寫出了中國農民的深重苦難。
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悲慘處境深為同情,但是,聶夷中畢竟不能超越時代和階級的限制,他同封建社會中的許多詩人一樣,只能把改變農民命運的希望寄托在對于最高統(tǒng)治者的幻想上。“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這里,作者表示了自己純真而又美好的愿望:希望皇帝能大發(fā)慈悲之心,不要只是把恩澤施于富貴人家,也要去可憐可憐那些因生活不下去而逃亡外鄉(xiāng)的人們!詩人的心地是善良的,字里行間深含著對農民不幸的同情,詩句里也有某些憤激的情緒,但是,他寄希望于皇帝,這無疑是會失望的。
胡震亨在《唐音癸簽》中指出:在晚唐詩人中,“以五言古詩鳴者,曹鄴、劉駕、聶夷中、于濆、邵謁、蘇拯數家,其源似并出孟東野。洗剝到極凈極真,不覺成此一體。”而在此數家中,“夷中語尤關教化”。敢于觸及社會問題,真實地反映出一定歷史時期的現(xiàn)實生活,善于運用白描手法,這正是聶夷中詩歌的特色。
上一篇:《吳中田婦嘆·宋·蘇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女耕田行·唐·戴叔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