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洞仙歌》原文與賞析
悲雁隨陽,解引秋光。寒蛩響,夜夜堪傷。淚珠串滴。旋流枕上。無計恨征人。爭向金風飄蕩。搗衣嘹亮。
懶寄回文先往,戰袍待穩,絮重更熏香。殷勤憑驛使追訪。愿四塞來朝明帝,令戍客,休施流浪。
這首洞仙歌為敦煌云謠集雜曲子。任二北先生斷定此詞作于唐開元年間。此詞就是當時歌妓傳唱之曲,為人侑酒助興。民間藝人書寫此詞,藏于敦煌千佛洞中。
這首詞主旨仍是抒發思婦怨恨。思婦目睹隨陽悲雁南飛,頓感秋日降臨,引逗出對出征在外征人的思念,感情波折,意緒迭起,于萬般無奈中折出一點希望之光。
詞的上片寫秋景悲人,但更苦的是思征人而逢隨陽雁叫,悲聲響徹四空,翩翩南飛,羽拂秋光。這悲聲,這形影,都印入思婦眼中、心里,因而悟出,雁解秋光,欲南飛而擺脫秋光,自由飛翔,暗示出自己對秋光感覺之遲。入夜,蟋蟀、螻蛄聲聲哀吟,吹拂來逼人的寒氣,直透心扉。夜夜如是,空床輾轉,淚珠成串,滴滴落在枕上,悲傷實難控制。于此感情波濤中,喊出了怨恨征人不歸,而且是無奈之恨,難言之隱,令人深思。由此無奈,無計使征人歸家,因而關注著征人的寒苦,仿佛自己的思緒已飛向秋風之中,奔向那遙遠的邊塞。秋風中不時傳來家家戶戶的搗衣聲。這是為親人準備棉衣御寒。不言自明,思婦也不例外,她的搗衣聲也爭向秋風中飄蕩。秋景含情,觸景生情,一切都由景物意象中傳出。悲雁、寒蛩、金風、淚珠、搗衣聲,建構出思婦的藝術思想境界,令人漫游其中,體驗思婦懷念征人之悲苦。
詞的下片抒情,直道內心悲苦。先說雖作回文詩,但懶于先寄,徒增征人相思之苦,不解其寒。親手縫制戰袍,縫合密密實實,棉層厚重,然后又熏香,一片愛心,都深藏在針線、棉絮、熏香之中,讓這件戰袍暖其身,香其心,體察出親人的關懷思念的深情。更不忘家中妻子依門望歸的由衷深戀。于是在無奈之中,升華出一點祝愿,祝愿驛使殷勤追訪,把征衣送到征人之手,以了卻自己的一點心愿。即使如此,征人仍不能歸家團聚。在無奈之中,再生幻想,祝愿唐王朝的四邊屬國紛紛來朝,不再為敵。惟有如此,天下太平,永無戰爭。才能使流浪邊塞的征人,不再被征調、戍守邊關。
這首詞情景環生,幻想頻現,意象活生生,激蕩著思婦的無奈怨恨之情。思婦的形象也隨之栩栩如生,感人至深。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民歌·歡聞變歌(選一首)》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浣沙女(二首)》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