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屈原
皇天之不純命兮, 何百姓之震愆。
民離散而相失兮, 方仲春而東遷。
去故鄉(xiāng)而就遠(yuǎn)兮, 遵江夏以流亡。
出國門而軫懷兮, 甲之黽吾以行。
發(fā)郢都而去閭兮, 怊荒忽其焉極?
楫齊揚以容與兮, 哀見君而不再得。
望長楸而太息兮, 涕淫淫其若霰。
過夏首而西浮兮, 顧龍門而不見。
心嬋媛而傷懷兮, 眇不知其所蹠。
順風(fēng)波以從流兮, 焉洋洋而為客。
凌陽侯之汜濫兮, 忽翱翔之焉薄。
心絓結(jié)而不解兮, 思蹇產(chǎn)而不釋。
將運舟而下浮兮, 上洞庭而下江。
去終古之所居兮, 今逍遙而來東。
羌靈魂之欲歸兮, 何須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 哀故都之日遠(yuǎn)。
登大墳以遠(yuǎn)望兮, 聊以舒吾憂心。
哀州土之平樂兮, 悲江介之遺風(fēng)。
當(dāng)陵陽之焉至兮, 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為丘兮, 孰兩東門之可蕪!
心不怡之長久兮, 憂與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遼遠(yuǎn)兮, 江與夏之不可涉。
忽若去不信兮, 至今九年而不復(fù)。
慘郁郁而不通兮, 蹇侘傺而含慼。
外承歡之汋約兮, 諶荏弱而難持。
忠湛湛而愿進(jìn)兮, 妒被離而鄣之。
堯舜之抗行兮, 瞭杳杳而薄天。
眾讒人之嫉妒兮, 被以不慈之偽名。
憎慍惀之修美兮, 好夫人之慷慨。
眾踥蹀而日進(jìn)兮, 美超遠(yuǎn)而逾邁。
亂曰:
曼余目以流觀兮, 冀一反之何時?
鳥飛反故鄉(xiāng)兮, 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棄逐兮, 何日夜而忘之。
〔不純命〕指失其常道。純,正常。〔軫懷〕悲痛地懷念。軫,悲痛。〔閭(lu)〕里門,指家鄉(xiāng)。〔荒忽〕通“恍惚”,指心情迷茫。〔怊(chao)〕悲憤。一本無“怊”字。〔楸〕即樟樹,落葉喬木。古人用喬木為國家的象征。〔夏首〕指夏水上接長江的地方,在郢都偏南。〔龍門〕指郢都的城門。〔嬋媛〕情思纏綿,牽掛不舍的樣子。〔眇〕同“渺”,渺茫。〔絓〕心中牽掛的意思。〔蹇產(chǎn)〕即曲折,不順暢。指思慮糾纏不解。〔終古〕世代。〔大墳〕水邊高地。〔州土〕指屈原所經(jīng)之處。〔江介〕長江沿岸。介,一作“界”。〔淼〕大水茫茫。〔夏〕同“廈”,這里指郢都的宮殿。〔慼(qi)〕憂愁。〔綽約〕指容態(tài)美好。〔湛湛〕忠心耿耿的樣子。〔鄣〕同“障”,阻撓。〔抗行〕高尚的行為。〔慍〕《楚辭通釋》:“誠積而不能言也。”意謂心地誠實,但不善于用言語表達(dá)。〔踥蹀〕指奔走鉆營的樣子。〔美〕指賢臣。〔逾邁〕遠(yuǎn)行。〔首丘〕《楚辭集注》:“謂以首枕丘而死,不忘其所自生也。”
《哀郢》為屈原《九章》中的一篇,是詩人被流放后哀念楚國郢都的一首抒情詩,約作于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這年秦將白起攻破楚國的首都郢城(今湖北江陵),楚王朝東逃遷于陳城(今河南淮陽)。當(dāng)詩人得知郢都陷落的消息后,在對故鄉(xiāng)深切懷戀的情感上又加添了國破家亡的哀痛,《哀郢》正凝聚著詩人此時強烈的哀痛。詩人抒發(fā)了自己對故都郢城的無限思念之情,表達(dá)了對祖國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揭露了楚國貴族集團(tuán)的腐朽,表示了對自己因讒被放逐的不幸遭遇的極度悲憤與哀愁。
詩篇標(biāo)題“哀郢”,也就是標(biāo)明詩人在哀念楚國,哀念楚國人民。詩章緊緊圍繞著“哀”字來抒寫,既哀郢,也自哀,句句飽含著詩人的血和淚。開頭四句,是詩人以沉痛的心情寫楚民向東逃難的情景,表達(dá)了詩人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詩人熱愛楚國,也熱愛楚國人民,他為楚國人民流離失所、遭受空前災(zāi)難而痛心,為楚國由于貴族集團(tuán)的腐朽而不能抵抗外國的侵犯而悲憤。接著,詩人又回憶自己被迫離別郢都時的心境,從“去故鄉(xiāng)而就遠(yuǎn)兮,遵江夏以流亡”,到“心嬋媛而傷懷兮,眇不知其所蹠”,詩句悲切感人,充溢著對故都郢城的眷戀之情,詩人將自己離開郢都時的痛楚心情淋漓盡致地作了表述,使我們仿佛看到了滿面淚痕、劃著小舟在江心徘徊、長嘆、目視國門而不忍離去的詩人形象。茫茫征途,使詩人迷惘、憂傷。“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yuǎn)”,詩人雖然離郢都越來越遠(yuǎn),但對故都卻一時一刻也未能忘懷。當(dāng)他看到所經(jīng)之地的人民生活安定,長江兩岸還保留著楚國固有之風(fēng)俗,繼而想到整個楚國的危機,心情更加沉重。“心不怡之長久兮,憂與愁其相接”,真實地寫下了詩人被舊愁新憂相困擾的心緒。屈原為楚國的危亡、為郢都的破陷而痛心疾首,為自己忠而被謗傷感憂愁,更為楚王朝貴族集團(tuán)的腐朽而憤慨難平,也為楚王不辨忠奸而深感遺憾,詩篇從“慘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慼”到“眾踥蹀而日進(jìn)兮,美超遠(yuǎn)而逾邁”,正是表達(dá)著詩人這一痛苦的心跡。
“亂曰”是詩的尾聲,即結(jié)束語。詩人在即將煞筆之時,再次傾吐了自己忠于楚國的赤子之心,表明了自己對于理想的堅持如故。“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喻意貼切深刻,顯示了詩人對祖國的懷戀之情至死癡心不改。
司馬遷曾說:“屈原雖流放,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哀郢》一詩則通篇呈現(xiàn)著“眷顧”之情。詩人把自己在流放中的痛苦心情與對楚國命運的關(guān)懷融在一起,強烈地表現(xiàn)著他的愛國激情。屈原雖遭讒被流放,但他始終對楚國忠貞不二,盼望楚國富強,絲毫不是為個人打算。如果他為個人,即可到其他國家去,正如靈氛勸他時所言:“思九州之博大兮,豈唯是其有女?勉遠(yuǎn)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何處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離騷》)詩人對祖國、對楚地人民、對故鄉(xiāng)始終是深深地依戀,一生與楚國休戚相關(guān),郢都被秦攻破,也即這首詩草成后不久,詩人便懷著極其悲哀的心情自投汨羅江而死。屈原以其高尚的情操和天才的詩章,在中國歷史上立下了豐碑。
這首詩想象豐富,感情強烈,極為深切地展示了作者離開郢都愈來愈遠(yuǎn),而對它的思念愈來愈深的心跡,使“哀郢”的抒情主題得到層層深入的表達(dá)。詩人將敘事、抒情及寫景融合在一起,現(xiàn)實的描繪與豐富的想象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了渾然一體的意境,呈現(xiàn)著一幅幅感人的畫面。詩篇脈絡(luò)分明而迂回,情調(diào)激越而深沉,詞句纏綿而悱惻,真切地顯現(xiàn)著詩人蒙冤抑郁和懷戀郢都的苦悶與哀痛。詩中運用了楚地方言,有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更襯托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思鄉(xiāng)之情。
上一篇:《古風(fēng)(其十九)·唐·李白》賞析
下一篇:《在金日作·金·宇文虛中》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