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風景名勝區·寄暢園》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惠山東麓橫街之西,初名“風谷行窩”,又名秦園,是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年)保存至今的古典園林,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獨擅山水之勝,深得借景之妙。以精湛的造園藝術和獨特的風格而著稱于世。是江南著名的古典園林。寄暢園元時為二僧舍,名“南隱”、“漚寓”。明正德年間,兵部尚書秦金辟為私園,名“風谷行窩”。后園屬族裔秦梁、秦耀。秦耀宮至中丞,中年罷官返鄉,著意經營園林,更名“寄暢園”。清康熙初,秦金的曾孫秦德藻,延請了疊石高手張南垣及其從子張鉽在園內迭石,“又引二泉之流,曲注其中”,使園成為吳越一帶的名園。寄暢園占地1公頃,其中水面約0.1公頃。全園大體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以水廊為主,西部以假山樹木為主。錦匯漪位于園東,占地1500平方米,是一個南北狹長的水池,其上有源,下有流,明注暗泄,淫雨不溢,久旱不涸,池在曲折的池岸、掩映的樹木、錯落的橋廊的映襯下,以聚為主,有聚有分,以明為主,或明或暗,構成了一 幅完美的畫面。池東邊的“知魚檻”是九脊飛檐的方亭,可憑檻俯首,觀池中游魚,魚樂人亦樂,是全園賞景的中心。八音澗是園中最具匠心的迭石。系用清一色的黃石堆迭而成的潤峽,輪廓清晰,色澤蒼古,順理成章,體態自然,堪稱“宛若天開”的杰作。人行其間,茂林在上,清泉在下。泉水經曲澗輕瀉、盆潭跌落,化無聲為有聲,聚“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音于一澗,故而得名。園中其他知名景點還有美人石、九獅臺、七星亭、郁盤亭等。該園成功地將園外龍山九峰、錫山龍光塔與園體自然連成一片,成為園林建筑中借景手法的范例,在山麓別墅園林中獨樹一幟。清代乾隆酷愛此園,六度南巡,每次必到,北京以后,特地命人在北京頤和園中仿寄暢園建一園林,取名諧趣園。
〔現代散文〕 我游過豫園、拙政園、瞻園,更多的是寄暢園。我為各個園林的特色所傾倒、陶醉,但我更愛寄暢園,為它具有其它園林所沒有的特色而自豪,它是我國古老的明代園林的佼佼者。
豫園、拙政園、瞻園皆建筑在城市之中的平地之上,挖池、疊山、造徑,起樓、幾乎都是人工建造,美則美矣,但人工雕鑿痕跡怎么也抹不去。獨獨寄暢園,建筑于城市西郊惠山腳下,它依山就勢,在大自然造就的景觀的基礎上稍加修飾,即成絕景,它巧妙地運用一個“借”字,把大自然再融入小小園中,入園卻見巍巍惠山,轉首就是錦繡錫山,使人不知園大幾許,氣勢之宏,不能不說為群園之首。錫山頂上燦然放光的龍光塔,似乎就是園中一景,是寄暢園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其實,這塔離園還有1千多公尺的距離。
寄暢園內的假山,論質量,數量,皆不如瞻園、豫園以及拙政園。在寄暢園,美麗的太湖石只是點綴,堆積在錦匯漪和八音澗的大量假山,都為黃石。然而,這假山的黃石和真山的惠山的石料在色澤上連成一體,和地上涌出的石頭互為補充,使得假山也有了真山的生氣,赭黃色的黃石旁偶爾置一、二色白如流云、造型美觀的太湖石,就使太湖石顯得更加醒目,更加美觀,更為寶貴。寄暢園東有一臨鏡池,池中置一塊高2米余的太湖石。論其石高、石質、姿態,在全國眾多的太湖石中,它不算佼佼者,然而僅此一石,就召引無數人贊美它,欣賞它,駐足其旁不忍離開,乾隆南巡,還為它寫了詩,并在詩旁題跋,改美人石名為介如峰。這真正是“物以稀為貴”了。
寄暢園的水,與豫園、瞻園、拙政園也不同。后三園內的池水皆是死水。獨獨寄暢園的水,由二泉、滴露泉、龍眼泉、叫松泉、羅漢泉等泉水匯總而入,日日夜夜,流淌不息。造園主巧妙地運用這股日涌數十噸的泉流,建一曲折有致的八音澗,日日夜夜奏出不同的八個音階的流水聲,堪稱一絕。這股水再入錦匯漪,這一畝多池塘的水就永遠清澈見底,魚兒可數,活躍異常,蓮花、荷花,生機蓬勃,芳香四溢。再加上園內古樹多,這些古樹和園外的惠山、錫惠公園的萬千株古樹連為一體,造成了一個囿于城中的豫園、瞻園、拙政園所欠缺的生態環境——空氣清新,安靜無塵,鳥雀眾多。那黃鸝、八哥、喜鵲、綬帶鳥、山雀等十多種色彩斑斕、鳴聲幽美的鳥兒不停地從空中飛過。近處,遠處鳴叫,這聲音和潺潺流水聲、風吹林木聲融和在一起,無異于組成一部悅耳動聽的天籟協奏曲。坐于園中,品著二泉水泡制的新茶,此情有寄,此樂何極!
我到北京,進了諧趣園,觀其布局,就是一座寄暢園嘛!一問才知,這座諧趣園,就是當年乾隆下江南多次游覽寄暢園后,在這里仿造的,初名惠山園,后改諧趣園,仔細觀賞,其建筑遠比寄暢園華麗得多,然而,獨獨缺少了寄暢園古樸而自然的靈氣。這個名字起得好,諧趣而己。
(王長工)
〔民間文學〕 傳說乾隆皇帝有一次乘坐船,走古運河千里迢迢來到無錫,他為了行動自由,喬妝改扮,到處游逛,貼身只跟了一個書僮模樣的保鏢。一天,他慕名進入寄暢園,風流天子手持摺扇,一步三搖,頻頻點頭稱贊,心里盤算著怎么樣才能不出京城而享此清福。忽然瞥見一位面目清癯的老和尚坐在涼亭里的石桌旁邊,眼神直勾勾的,參禪不像參禪,賞景不像賞景。走近一瞧,原來是自個兒在鉆研棋局呢。乾隆一時技癢難禁,提請老和尚對弈。
和尚鑒貌辨色,見來者雖然是一介書生打份,眉宇間流露出一種不可一世的傲氣,猜想不是庸碌迂腐之輩,謙讓著應允了。那位惠山寺高僧收起殘局,拂拭棋枰,道聲“愿聞雅教”,便拉開了戰幕。乾隆開手就來了個“金龍出海”,聲勢奪人,老和尚撫弄念珠,從容應戰。棋到中局,乾隆才發覺對方已布下天羅地網,纏住了金龍的首尾,笑容不見了,額頭上沁出了細細的汗珠子。他心中有數,和尚已穩操勝券,可他不能就此善罷甘休,使出渾身解數要挽回敗局。“書僮”更是大汗淋漓,向老和尚使了幾次眼色,老和尚瞇縫著雙眼不予理睬。
終盤時,乾隆左支右絀,費盡心機,好容易抓住機會做成了幾個“眼”,金龍死里逃生,最后才以半子之差險勝。老和尚又打了個合十,說道:“施主好手段,老衲甘拜下風。”他微微一笑,嘴角隱含著不可捉摸的深機。乾隆是聰明人,猛然醒悟過來,是老和尚有意讓子了,而自己竟然墮入了五里霧中,可見這個出家人棋藝之奧妙。乾隆下棋從來所向披靡,自認為是天下無敵的國手,這次游園不料栽了個大筋斗,被玩弄于“禿驢”的掌心之中,因此他郁郁寡歡,又隱忍著不便發作,只得怏快拂袖而去。
后人給這塊盤石起了個名字叫“郁盤”,還推而廣之,由石及亭和廊,稱作“郁盤亭”、“郁盤廊”。
(蔣文安 整理)
上一篇:詠《太湖風景名勝區·宜興四洞》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廬山風景名勝區·小天池》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