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
西原驛路掛城頭,客散紅亭雨未收。
君去試看汾水上,白云猶是漢時秋?
岑參于乾元二年(759)至上元二年(761)任虢州長史,此詩當作于這一時期。虢州,舊治在今河南靈寶縣。李判官,名不詳。晉、絳,州名,晉州治在今山西臨汾縣,絳州治在今山西新絳縣。得秋字,同伴分韻題詩,岑參分得“秋”字韻。
這首詩的前兩句描繪送客圖景,點明題旨。“西原驛路掛城頭”,西原,地名,在靈寶城西南。虢州城依山建構,驛路繞山而上,從城里看,就好像是掛在城頭上,“掛城頭”三字構思精巧,描寫形象、生動。這一句似乎是在寫景,其實巳暗示李判官將要沿著這條驛路遠去,并且,山峰重疊,道阻且長,又藏有此去何日再得相見的依依之情。詩句辭意深曲,是融情于景的佳制。次句“客散紅亭雨未收”,別宴已散,行人據鞍,這一剎那最是傷情。“客散”,是說別的送行者已經離去,言外之意是唯有作者還同李判官不忍分別。“紅亭”,在岑參詩中虢州的東亭、西亭、后亭、水亭都被稱為紅亭。回想當日紅亭之上,僚友歡聚,其樂何極!如今紅亭如故,人將東西,其情怎禁!況復秋雨淅瀝,如泣如訴,值此風光,鐵心人也要掉淚的。上兩句雖無一處道出“情”字,但濃情飽含在一筆一畫之中,表現了作者借景抒情的功力。
后兩句包含一個典故。《漢武故事》記載,漢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巡河東(今山西省南部),祭土神,與群臣飲宴汾河之上,作《秋風辭》,中有“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之句。李判官將去的晉絳就在汾河流域,所以詩人說:您去看看汾河上空,那里入秋的白云是否還同漢武帝時一樣?武帝在位的一段時間,是漢代鼎盛時期。而岑參寫作這首詩的時候,安史之亂尚未平息,邊防吃緊,社會破壞慘重,民生凋敝。汾河之上,豈復漢時舊云!有了后兩句這么一問,作者關心時局、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全被道出,詩篇因此也遠遠超出了送行詩的一般格局。
在結構安排上,前兩句說送別,后兩句嘆國運,內容各異,卻又統一在“送李判官使赴晉絳”這根主線上,表情達意又都采用含而不露的方法,因此全詩渾然天成,嚴密精謹,是作者潛心構思而成的佳作。
上一篇:景云《畫松》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別》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