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清代劇曲·清代傳奇·周稚廉《元寶媒·恩酬》原文與翻譯、賞析
【粉孩兒】 (生作饑寒狀上) 行來處戶分餐,家贈襖,豈名成必敗,祿盡該夭。便道葷腥不入顏子瓢,怎啖蕪菁似龍鳳烹庖。受饑寒義士凄惶,反不如分饘粥凡丐豐饒。
(暫下) (小旦乘車,老旦末隨上)
【福馬郎】卯刻乘輿午未到,頻將輿人惱。(小旦)如今在那里?(末向內介) 借問一聲,方才此地一個花子見他到哪里去了? (內) 投東轉灣去了。(小旦)我們快些趕向前去。(行唱) 衢巷鬧,藜飯擲,豆羹拋,貧兒逐名瞧??倿樗捡R急,見鞍焦。
(暫下) (生漫行上)
【紅芍藥】 勞跋涉東郭西郊,荊鞭敲,瓦擲磚拋。我待駕慈航,渡億兆,陷泥犁,法身難保。東方五斗饑口熬,逢侏儒,赧顏求告。不愁伊肚腹虛枵,怕我饑連眾不飽。
(作倒地不醒介) (小旦、老旦、末急上)
【耍孩兒】 又港紆回山趾悄。(末見生介)姐姐,那倒在地上的,可不是他? (小旦下車細認,大哭介) 阿呀,我那恩人嗄! 七尺崚,骨瘞敗荻,葬在荒茅。(小旦扶生介) 尋思我落難尚有恩人療,你病亡并沒青蠅吊,我不叫,誰人叫?
《元寶媒》 是周稚廉所撰傳奇的第二種,今存刊本卷前張憲漢序署 “康熙辛酉”(1681),可知此劇也是周稚廉二十歲時撰作的。劇情全為虛構,其中寫明正德皇帝巡幸大同游龍戲鳳的故事則是采用了明代有關野史筆記的記載。劇中主角是明正德年間一位行俠仗義的乞兒,他以 “別人施我我施人,叫化之中行教化” 為招牌,盡力行善救難。民女劉淑珠父母雙亡,被寡婦穆氏收養,因患病不愈,穆氏將她騙到野外遺棄,適逢乞兒經過這里,救了淑珠,送她到姑媽家安身。不久姑媽死,淑珠被人騙到大同煙花巷中。正德皇帝私巡大同,淑珠受到寵幸,她借此特殊身份,派人尋找乞兒,欲報昔日相救之恩。無賴巫不韋冒用乞兒俠名騙人財物,以至于人人怨恨,巫不韋逃走。這時真乞兒來到大同,民眾怒其詐騙行徑,不理睬他,他凍餓交加而昏倒路旁。劉淑珠得知乞兒來到,親往察看,見果然是自己的恩人,就不避嫌疑,盡力救護。《恩酬》 一出,就是演淑珠救護乞兒的情景。
此出乞兒上場時是一副饑寒狼狽之狀。他見這里的民眾都不肯施舍給他飯食衣物,感到奇怪。此時他還不知道巫不韋冒名詐騙、讓他背了黑鍋的實情,他唱 【粉孩兒】 一曲,回想起以前每到一處受到民眾熱情施予的情形,而眼前人們都躲避著他,他懷疑是自己命運的 “名成必敗,祿盡該夭” 的轉折。受到如此冷遇,乞兒無可奈何,饑寒逼來也只好暫且忍受了。
這時,劉淑珠聽人說起乞兒來到此地,急忙帶著婢仆來尋找。【福馬郎】 一曲,唱的是她渴望盡快地找到乞兒的企盼奔忙之狀。淑珠尋人的急切,正反映了她報恩的急切。她原來曾被乞兒救助,那一段恩情是一直刻骨銘心的,如今恩人來到跟前了,她受報恩情結的驅使親自沿路追尋,乘車嫌車慢,用人恨人遲,催迫奴仆們 “快些趕上前去”。曲詞、道白與動作的結合,凸顯了淑珠知恩報恩、有情有義的形象。
淑珠等人下場后,乞兒再次出場。他已經兩天沒吃東西了,走到哪里,人們都向他拋擲磚頭瓦塊。饑餓至極,體力不支,他終于頹然倒地?!炯t芍藥】 一曲,乞兒自述其困苦與窘迫已瀕臨絕境。這時,淑珠帶人趕到了,她認出倒在地上的正是恩人,忍不住放聲大哭,真情實感,發自內心。【耍孩兒】 一曲,是這一出中的重要唱段,也是全劇中表現淑珠這個人物的重要唱段。淑珠讓婢仆快去取湯水給乞兒灌服,又親自扶起他并頻聲呼喚。她想到自己當初落難時乞兒療救的情景,將心比心,看到如今乞兒落難昏迷,自己救護他也就是責無旁貸的了?!拔也唤姓l人叫”,這句唱詞是自然本色語,生動地表現了淑珠把報恩視為當然本分的善良而坦誠的品格。《元寶媒》 一劇的突出之點,就在于塑造了行俠乞兒這個地位低下而品質高尚的人物形象。劉淑珠出身民家,后淪為妓女,雖經皇帝寵愛,仍然是屬于下層的小人物。她和乞兒恩情糾結,反映了封建時代社會下層民眾患難相扶、甘苦與共的質樸而真誠的關系,這是社會上層的權貴富豪之流所不具備的。此劇思想內容的可貴之處,周稚廉思想觀念的可貴之處,正在于此。通過這一出的幾段曲詞,即可窺知這樣的特點。周稚廉的好友范纘為此劇作序云: “(乞兒) 援人于草莽之中,濟人于顛危之際……雖古俠烈丈夫不過如是,彼掛金鑰、持牙籌、錙銖自守者,又何能與之頡頏哉!” 這段評論,可有助于理解作者立意及劇中文詞之妙。
上一篇:《僧尼共犯》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黨人碑·打碑》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