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龔鼎孳·游七星巖》原文賞析
高城春靄動群巒,斗氣平驚積翠干。菡萏浮天青七葉,龍螭蹴鐵勁千盤。斜飛珠閣蒼林擁,細拂云簾碧乳寒。花月炎蒸偏五嶺,乍來陰洞逼秋香。
順治十三年 (1656),作者奉使廣東。這是紀游詩之一。
七星巖,在廣東肇慶星湖中,七峰拔起,是著名風景區。七星巖“上穹下平,多列筍懸柱,爽朗通漏”(徐宏祖《徐霞客游記》),其中一峰有石洞,空曠透光,可容數百人。洞中有各種形狀的巖石,有小溪,可行船。巖上有斗魁臺,巖下瀝湖環繞,碧波蕩漾。周圍有棲霞洞、老君臺、獺子潭、曾公巖等景觀。龔鼎孳這首七律,純屬紀游,寫出了七星巖的特有風貌。
“高城春靄動群巒,斗氣平驚積翠干。”高城,指高要縣城,當時肇慶府治在此。“春靄動群巒”,春靄涌動,籠罩七星巖的群峰。一個“動”字下得出神入化。霧靄浮動,像搖撼著山巒,也使人覺得群巒猶如海上之舟,顛顫不已。這既寫出了七星巖的狀貌,也盡傳了嶺南水氣蒸騰的精神。“斗氣平驚積翠干”,斗,北斗星座,傳說七星巖是北斗星化成的。康海星《七星巖》詩: “天墜北斗精,人間書景福。巖石駢七峰,漠漠太古色。”即用此傳說。北斗平白驚覺久積的蒼翠侵犯,意為蒼蒼林木使北斗精靈受驚。“驚”與“動”相呼應,群巒為寫實,斗氣為寫意,“動”為摹態,“驚”則寫情。氣動群巒,翠驚斗氣,把七星巖,不僅寫得情韻流漾,而且生機勃勃。
“菡萏浮天青七葉,龍螭蹴鐵勁千盤。”一從宏觀角度寫七星巖,一就微觀角度寫巖的狀態。從遠處看去,七星巖在湖中猶如浮天荷花的七張翠葉。這就如唐代劉禹錫《望洞庭》中寫“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一樣,把水中之山寫得情韻盎然。“龍螭”,螭是傳說中沒有角的龍,這里泛指龍。“蹴鐵”,猶踢鐵,以形容強勁有力; “勁千盤”,形容山勢曲折盤旋,遒勁有力。近觀山勢,猶如夭矯飛龍,既曲折多姿,又剛勁有力。菡萏之比,得恬靜平和之態; 龍螭之喻,得飛動狂舞之勢。一靜一動,一柔一剛,從兩個不同角度給人以印象,豐富了七星巖給人的美感內涵。
“斜飛珠閣蒼林擁,細拂云簾碧乳寒。”先寫山上的樓閣高聳于林木之中。“斜飛”,將樓閣寫成如騰飛之勢,在翠擁的凝重氛圍中透出動感,使人覺得靈氣躍然。再寫云間泉水下流,狀如珠簾,清冷如碧乳。“云簾”,既狀其形,又言其高;“細拂”,既寫其水流細小,又寫其躍動。“碧乳寒”,水的清澈澄明,清涼如冰,皆含其中。詩人由從外面觀巖,寫到到巖上觀景,也把讀者帶入了七星巖的境地。
“花月炎蒸偏五嶺,乍來陰洞逼秋香。”最后寫進入七星巖的山洞,從氣候溫度方面寫其感受。七星巖位于五嶺(大庚、騎田、都龐、萌諸、越城五嶺)之南,因而春天就已“炎蒸”,而大石洞中氣溫卻近于秋天,以氣溫變化顯示洞中與外界之別。
這首詩寫七星巖,由遠望寫到近觀,由山外寫到山上,由山間寫到洞內,多側面地展示了七星巖的風貌。龔鼎孳的詩以婉麗為宗,又多為蕭瑟感慨之辭,而本詩雖然運思費力,遣詞用心,可是偏于寫景狀物,感情不夠豐沛,因而義瘠詞窘,并未構建成優美的意境,也就減弱了其藝術魅力。
上一篇:古詩《厲鶚·渡河》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李東陽·游岳麓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