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650—676)字子安,是唐代初期著名的青年文學家,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杰”。他生長在有高度文化修養的家庭里, 自幼才思敏捷,六歲能文,九歲能著述。十七歲應幽素科舉,授朝散郎、沛王府修撰。因寫了一篇游戲文章《斗雞檄》被唐高宗趕出了沛王府。后來又任虢州參軍,因罪免職,他父親也受牽連,貶為交趾令。王勃往交趾省父,因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年僅二十七歲。
在短短一生中,他懷才失志,憂郁傷感。正如他自己在《思春賦序》中所說的:“浮游歲序,殷憂明時,坎壈圣代。”“此仆所以撫窮賤而惜光陰,懷功名而悲歲月也?!彼L于駢文,也善作詩。他的詩雖還帶有六朝浮靡的遺跡,但已不事空洞的雕飾,而是運用優美清新的文詞,抒寫真實的感情,有著獨特的風格。他對五言律詩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王勃在長安任職時送友人杜少府到蜀川上任的贈別詩。詩中既抒寫離情別意,又不是纏綿悲酸的兒女情調,表現出一種開闊朗爽的風格。
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意思是長安城在三秦的拱衛之中,從這里遙望蜀川只是一片迷茫的風煙?!叭亍?,指陜西一帶廣闊地區;“五津”,是長江在蜀中一段的五個渡口,用來指代蜀川。兩句詩把雄偉的長安和杳渺的蜀川連結在一起,展示出壯闊的圖景。長安是作者居留之處,蜀川是友人將去的地方,一個“望”字,表明兩地相隔的遙遠。表現出他和友人依依惜別的深情。
頷聯“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游人”,是上文自然的發展。這里包含的感情是相當復雜的,既明白說出有“離別意”,卻又含蓄不露其傷感?!巴腔掠稳恕?,表明此時此刻的離情別緒是彼此相通不言而喻的。目前自己雖然仍留在京城長安,但畢竟也是遠別故鄉,宦游在外的人,何況這次是客中送客,就更多一層感慨了。這樣說既表達了自己對友人眷戀的深情,同時又在寬慰友人,分擔他的孤單寂寞之感。兩句詩表達得非常得體,反映出他對友人的體貼真誠,這真是知己者的用心,不禁令人為之感動。
上文將離情作了適當的表達,接著筆鋒一轉,頸聯把寬慰的意思推向更高的境界?!昂却嬷海煅娜舯揉彙?,突出地表現朋友間的親密情誼是不受空間限制的,只要彼此感情真摯,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象近鄰一樣。這兩句飽含激情和信任的詩,沖淡了離別的愁緒,增添了樂觀的氣氛,會給只身遠行的友人以欣慰和振奮,也反映出作者曠達豪放的胸懷。這兩句詩可能是化用曹植《贈白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的語意,但它更具概括力,更富人生的哲理,因此成為歷代傳誦的名句。
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緊接上聯,順理成章。和友人互相勸勉,不要在離別之際,象感情脆弱的兒女一般,讓眼淚沾濕了佩巾。這樣概括了,全詩的主旨,進一步表現出作者朗爽的性格。如果透過字面,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兩人分別時強忍悲酸的情態。
本篇結構嚴謹而又錯落有致。首聯點出地點,并微露別情;二聯寫別情和勸慰;三聯從另一角度寫勸慰,且把思想上升到更高境界;尾聯結出主旨。全篇脈絡貫通,次序井然,形成完整嚴謹的結構。從句式說,卻又錯落變化。如一、三聯都用對仗,特別首聯更是精整工穩。二、四聯卻用散句,這樣就顯得整散間作,跌宕有致。本詩的語言也極為精煉,首聯十個字既交代了送和行的地點,又描繪了兩地的形勢,還抒發了送別的情意,內容極其豐滿。篇中還接連出現生動精整的句子,言淺情深,耐人涵詠。一首五律包含這么多的內容,可說是文約意廣的典范。
上一篇:《送無本師歸范陽·韓愈》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送梁六自洞庭山·張說》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