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覯
昔年乘醉舉歸帆,隱隱前山日半銜;
好是滿江涵返照,水仙齊著淡紅衫。
自古以來詠錢塘江景的詩作甚多,但多落筆于著名的錢塘江大潮,或寫潮來之猛,或寫潮勢之壯,或寫潮聲之威,描繪出一幅幅雄渾恢宏的畫面,給人以壯美的藝術享受。而李覯的這首絕句,卻向讀者展現出錢塘江另一幅朦朧秀美的綽約風姿。
起句“昔年乘醉舉歸帆”,緊扣詩題,交代了詩人此番觀賞錢塘江景的獨特機緣、視角和心境。他在《鄉思》一詩中抒寫過思鄉若渴的心情:“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而今帶著醉意,乘坐著高揚風帆的航船,溯江西去,回歸故鄉,胸中自然充溢著無限的歡欣,連那落日、碧山和暮云也定然會被染上新的詩情畫意。果然,“隱隱前山日半銜;好是滿江涵返照”,“水仙齊著淡紅衫”:前方天際間隱隱約約的碧山,含著半輪紅紅的夕陽;江面上滿映著落日的余輝和燦爛的晚霞,波光粼粼,風帆片片;像有無數的水仙,身著淡紅的衣衫,光臨江面,凌波戲嬉,使得漫江紅透,水天盡染。這是一軸多么瑰麗神奇的畫卷啊!
值得稱道的是,詩人在描繪這幅美景時,嫻熟地遵循了藝術的辯證法。例如:從詩題來看,應以寫景為主、記事為次,所寫景色又應以江面之景為主、江岸之景為賓,詩中正是這樣,一方面賓主俱至,另一方面又主次分明;寫景時,由上而下,上下輝映,自遠及近,遠近相連,構成了有機統一的藝術空間;詩的前三句是寫實,而末句又轉成虛擬,一邊以實襯虛,一邊又以虛化實;落日與前山相連,本是靜景,但著一“銜”字,即化靜為動;“隱隱前山日半銜”的畫面較暗,而與之相接的“滿江涵返照”卻又閃爍明亮,二者既有映襯,又相協調,因均統一于“淡紅衫”這總的色調之中??傊娭械乃芯拔?,都經過了詩人的回“憶”和“醉”眼的過濾與幻化,印象不深者便被舍棄或著淡筆,印象深刻者即加以特寫和渲染,因而詩歌的意境既顯得朦朧縹緲,又顯得明麗真切。唯其能如此多樣統一,才在狹小的篇幅中繪出了長長錢塘江絢麗動人的倩影。
上一篇:李覯《鄉思》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安石《秣陵道中》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