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
野寺荒臺晚,寒天古木悲。
空階有鳥跡,猶似造書時。
三會寺在長安縣西南二十里的宮張村,是傳說中黃帝時史官蒼頡造字的地方。讀書人天天離不開字,有機會到造字臺,免不了要虔誠地憑吊一番這位老祖宗。可是正因為與文字關系太深,面對蒼頡,感慨也就特多,所以吟入四句二十字的短詩,到底寫些什么?這就很不容易。岑參詩以“尚巧”著稱,他把個人感觸隱去,起聯用“野”“荒”“晚”“寒”“古”“悲”濃烈地勾畫出蒼頡臺荒古悲涼的面貌和氣氛。這種描寫,不僅把寺、臺之古同蒼頡故事之古有機地統一起來,使懷古的動機同被懷念的對象之間出現更多的交融,而且寺、臺的荒廢、凄涼,也讓讀者感受到:在現實生活中,蒼頡明顯地受到了冷遇,由此對讀書人在當時的辛酸苦辣產生種種聯想——這些內容作者并沒有明說,但讀者所想象到的卻可能更豐富、更具體、更深刻。
傳說中的蒼頡,是受鳥獸足跡的啟迪而創造了文字的。這首詩的第三句“空階有鳥跡”一方面繼續深化寺、臺之荒廢(常有人來的地方,是留不下鳥跡的),另一方面又緊扣蒼頡故事,引出“猶似造書時”(書,即文字)一句。這后一句貌似平常,實際上出現的卻是兩重形象:在作者腦海里,表層形象是蒼頡臺上現實的鳥跡,深層形象則是蒼頡當日造書時的種種圖景。前一重形象是靜態的,后一重形象是動態的。至于“造書時”的情景怎么樣?作者沒有說,然而讀者可以想到,那精思、博大、艱苦的創造者定然作了種種辛勤的努力,其思想的火花差足與日月同輝。有了對“造書時”蒼頡活動的想象,作者抽象的懷古情緒變得更真切,更實在,詩篇的主題也因而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上一篇:杜甫《絕句漫興九首(其四)》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裴迪《茱萸沜》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