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嵩
空聽朝朝戽水聲,脂膏已竭痛民生。
何人手把經綸挽,不使云雷萬里行?
題目是盼望下雨的意思。1856年春夏期間,蘇南旱情嚴重,陸嵩親歷其境,寫了《不雨》詩,云:“不雨經三月,揚沙欲滿城。”又寫了《望雨》四首,表達了對久旱之中民生疾苦的關切。
詩的前兩句即道出久旱不雨給民生帶來的災難。在當時生產力水平極低的情況下,農民靠天吃飯。因此一遇天災,即生產受挫,生活無著。但人們總還想盡各種辦法來與大自然抗爭,力圖創造出于己有利的局面。于是求神降雨的活動成了習俗,無奈也常常是“蛟龍只管深潭臥,一任哀祈總不靈”(《望雨》);于是人們想出了戽水灌田。戽(hù戶)水,是由兩人以繩牽引戽斗,汲水灌田的勞作。但天天戽水,溪水也將戽干,況且驕陽猛曬,延續數月,不僅于春耕夏耘無濟于事,而且農民長期勞頓,也不堪消耗。所以詩人寫道:“空聽朝朝戽水聲,脂膏已竭痛民生。”“空”字把農民的辛勤勞作與無濟于事的結局含蓄地表達了出來。“脂膏”即血肉。“脂膏已竭”,令人想見那瘦骨嶙峋的形象。“痛民生”亦即屈原“哀民生之多艱”的那種感慨。
詩的后兩句是就久旱不雨而發的議論。詩人設想有誰在挽住云雷,不讓它們行經萬里,遍灑甘霖。語氣疑問中帶有責問,語意則帶著雙關。因為“經綸”通常用來比喻籌劃國事。所以詩意也包含著責問是誰治理國事,弄得民生在久旱面前如此困窘?
歷來詠云詠雨的詩不少。但多屬單純吟詠,充其量將云雨擬人化,對云雨只知作態而造成人間旱澇加以嘲諷。而陸嵩此詩卻能語帶雙關,隱含對當政者的責問,因而高出一籌。
上一篇:林則徐《戲為塞外絕句(其五)》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龔自珍《雜詩,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師作,得十有四首(其十四)》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