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其二、其六、其七、其八、其九)
草閣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飛初。
山禽引子哺紅果,溪女得錢留白魚。
商胡離別下揚州,憶上西陵故驛樓。
為問淮南米貴賤,老夫乘興欲東游。
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
即今耆舊無新語,漫釣槎頭縮頸鳊。
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
熟知二謝將能事,頗學陰何苦用心。
不見高人王右丞,藍田丘壑蔓寒藤。
最傳秀句寰區滿,未絕風流相國能。
先帝貴妃今寂寞,荔枝還復入長安。
炎方①每續朱櫻獻,玉座應悲白露團。②
《解悶十二首》是作者寓居夔州時的作品,約寫于代宗大歷元年(766)。王嗣奭說:“非詩能解悶,謂當悶時,隨意所至,吟為短章以自消遣耳”(《杜臆》卷八)。這十二首詩題材多樣,形式活潑,圍繞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感,隨手寫成。或敘事,或抒情,或描寫,或議論,從多方面反映出自己的真實情感。各篇之間組織也比較松散,藝術上卻不拘繩墨,揮灑盡致。這種詩體,自杜甫開創之后效法者很多,例如宋代黃庭堅的《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即是。
第一首寫夔州的風物。
首句寫夔州民居。夔州多山,居民多架木為屋,面臨江水,依山而居,杜詩“峽人鳥獸居,其室附層巔。下臨不測江,中有萬里船”(《贈李十五丈別》)可證。作者剛到夔州時,住的就是這種建筑,有《草閣》詩紀其事。這種民居,由于依山建筑,遠望如星羅棋布,所以說“草閣柴扉星散居”。“草閣”,指以草葺蓋;“柴扉”,指以荊為門。
次句“浪翻紅黑雨飛初”,寫江上雨景,七個字為我們描繪出一幅驚心動魄的圖畫:山雨初來,烏云密布,狂風呼嘯,濁浪排空,本來就幽暗的三峽,這時更顯得天昏地暗了。句中的“翻”字“黑”字“飛”字,都極精警生動,不但使人仿佛看到了夔州陜中初夏大雨初來的場面,而且使人仿佛感受到它雷雨時的聲勢。
第三句“山禽引子哺紅果”,轉筆寫晴天山中的景物。這時暴雨已過,晴空萬里,經過大雨的洗刷,山中的樹木花草更顯得青翠蔥籠,鮮艷明麗。幾只山禽,帶著雛鳥出來覓食喂哺。這是一幅典型的山中初夏景物圖畫。“哺紅果”,不但暗示出時令季節,而且增加了畫面的色彩與動態,使人感到山中初夏季節生意盎然的氣氛。
末句由山中再寫到江邊。“白魚”,是一種小魚,因其呈銀白色而得名。又因只能長到二寸來長,故又稱“白小”。盛產于夔州東瀼水(今名草堂河)與西瀼水(今名梅溪河)之中。據宋趙與時《賓退錄》引《靖州圖徑》說,當地居民多以此魚為蔬菜,故又稱“魚菜”。杜甫曾有一首專詠這種魚的《白小》詩:“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魚。細微沾水族,風俗當園蔬。”“入肆(商店)銀花亂,傾筐雪片虛。”可見當時市場上這種魚很多。“溪女得錢留白魚”(留,猶給),寫當地人民江邊買賣白魚的情景,不僅繪景如畫,而且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得”字、“留”字,生動新潁而又自然渾成。
這首詩通篇寫景,首句寫山上民居,次句寫江上雨景。三、四兩句分承山水:一寫山禽引子,一寫溪女留魚。四句寫景,猶如夔州四幅不同的風物風情畫面,這些畫面又都統一于詩人的佇立眺望之中。詩人運用白描手法,特別在二、三、四句中,捕捉住具有夔州多山地區特征而又稍瞬即逝的自然景物,用清新明快的語言把它們生動地表現出來,給讀者以新穎的美感。
第二首寫因見商胡東下揚州,而起東游之念。
“商胡離別下揚州,憶上西陵故驛樓。”一、二兩句寫因見商胡解纜起舟東下揚州,而觸動思緒,回憶起當年漫游西陵故驛樓的情景。杜甫年青時曾到吳越漫游,他由洛陽出發,先到江寧(今江蘇南京市),接著東下蘇州,不久又到浙江。這次漫游前后將近四年,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晚年寓居巴蜀期間,他曾多次憶及:“厭蜀交游冷,思吳勝事繁。應須理舟楫,長嘯下荊門”(《春日梓州登樓二首》);“賤子且奔走,三年望東吳。弧矢暗江海,難為五湖游”(《草堂》)。希望再次漫游。但由于經濟、身體(杜甫這時患有肺病、風濕麻痹病及糖尿病)等原因,這個愿望一直沒有實現。現在,見到商胡即將離夔東下,這,自然要勾起他對當年漫游吳越情景的回憶了。“西陵”,在今浙江蕭山縣境,舊有驛樓,名古驛臺。“憶上西陵古驛樓”,不僅指當年在西陵古驛樓的酣歌痛飲,同時也包括泛舟鑒湖,遨游剡溪等整個漫游吳越的情景。兩句融敘事、抒情于一體,不僅表達出詩人對往年所歷勝景的無限向往,而且顯示出詩人注目遙想的神情姿態,透露出歡愉恬蜜的情緒。
“為問淮南米貴賤,老夫乘興欲東游。”三、四兩句寫詩人想請商胡幫助打聽一下淮南一帶的米價,因為他現在又動了乘興東游的念頭了。“淮南”指淮南道,包括今江蘇安徽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及湖北省長江以北漢水以東的廣大區域,治所在揚州。安史之亂以后,由于北方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統治階級加強了對江南地區的榨取。特別是上元二年(762)元載任租庸使,下令征收自天寶十三年(754)至上元二年八年以來農民所欠的租調,而且不問有無拖欠,只要家有粟帛,即發徒圍之,取其一半,“甚者十取八九,謂之‘白著’”(《資治通鑒》卷二二二)。當時就曾流行一首歌謠說:“上元官吏務剝削,江淮之人多‘白著’。”在這樣的情況下,淮南米價之昂貴,人民生活之悲慘就可想而知了。處在生活幾乎全由朋友接濟中的詩人杜甫,雖然豪情逸興至老不衰,也不得不先了解一下淮南米價這個現實問題了。這兩句格調輕快流暢,感情熱烈奔放,上句承上轉折,下句一筆收回,由于豪興勃發,雖直抒盡致,仍覺神完氣足。全詩四句,隔句相承,以見商胡“下揚州”起興,從憶“西陵”寫到問“米價”,從問“米價”寫到“欲東游”,逐句轉接,一氣呵成,而又寫得曲折宛轉。末句點題,收結全篇,更顯得氣機酣暢,跌宕多姿。
第六首是為懷念詩人孟浩然而作。
孟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早年隱居鹿門山,四十歲時始北上應舉。落第后漫游江淮吳越,后曾任荊州長史。開元二十八年(740)因“食鮮疾動”,遽然去世。孟浩然的詩,開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之先,但他一生沉淪,落拓不遇。他比杜甫大二十三歲,他們之間未有交往,但杜甫對這位前輩詩人卻很尊敬。乾元二年(759),他在《遣興五首》中說:“吾憐孟浩然,裋褐即長夜。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寄托了他對孟浩然的緬懷與敬仰。在這首詩中,他對孟浩然又一次表示了推崇和追思。
“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一、二兩句點出詩的主題。首句憶其人,次句憶其詩。說“復憶”,可見所憶已非一次,說明孟浩然對詩人的影響之深。孟浩然的詩主要描寫故鄉的山水及旅途景物,不事雕琢而風神清朗,韻致飄逸,所以說“清詩”。“清詩”,是對孟詩風格特征正確而精到的概括。清詩“句句”堪傳,足見其感人之深,藝術成就之高,而詩人仰慕與推挹之情,也溢于言表。
三、四兩句就當時詩壇現象抒發感慨。“耆舊”,故老,這里指當時的文人學士。“漫釣”,空釣。“槎頭”,砍斷的木頭。“縮頸鳊”,魚名,又名團頭魴,武昌魚。味極肥美。襄陽人采捕,常以槎攔水取之,因謂之“槎頭縮頸鳊”。見晉習鑿齒《襄陽耆舊傳》。又《三國志·吳志·陳凱傳》引童謠云:“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可見這種魚很早就聞名。孟浩然家居襄陽,他常到峴山附近漢水之邊垂釣,其《峴潭作》詩:“試垂竹竿釣,果得槎頭鳊。”《冬至后過吳張二子檀溪別業》詩:“鳥泊隨陽雁,魚藏縮頸鳊。”這里則巧妙地利用其成句“槎頭縮頸鳊”來借指他的情味醇美的詩句。“即今耆舊無新語,漫釣槎頭縮項鳊。”是說自孟浩然去世之后,詩壇多碌碌之輩,其作品千篇一律,毫無新意可言,再也見不到像孟浩然那種清新自然韻味醇美的詩篇了。兩句似慨似諷,以當時詩壇的現實,反襯孟詩的無可倫比,對孟浩然在詩壇的崇高地位,又一次作出熱情的稱頌。末句以孟句入詩,既貼切又風趣,而用筆自然,如信手拈來。
以絕句評述作家作品,首創于杜甫。《解悶》中論及的詩人還有薛據、孟云卿、王維等。《戲為六絕句》也是這類內容的作品。這些作品不但開創了以詩論詩的文學批評形式,而且對詩歌創作的理論和實踐,都有重要意義。后來金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清王士禎《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五首》等,都是它的模仿之作,可見這種論詩形式對后代的影響。
第七首自敘詩歌創作的體會。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杰出的詩歌理論批評家。他運用絕句這種形式,對詩歌創作的風格、語言、聲韻以及文學遺產的繼承等問題,提出了許多正確精到的見解。這首小詩,不但表達出他對詩歌語言、聲韻等藝術技巧的重視,而且寫出了他對前代詩人的苦心學習。
首句寫詩歌對陶冶人們“性靈”的作用。“陶冶性靈”,語本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篇》“至于陶冶性靈,從容諷諫,入其滋味,亦樂事也。”這里是指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培養人的高尚情操。“存底物”,是說憑何物。這一句實際已提出詩歌對人的美感作用,但以問句領起,帶動全篇,因而顯得搖曳多姿,跌宕有致。
次句寫自己認真的寫作態度。“新詩”,指近體詩,唐代形成的律詩與絕詩的通稱。說“新詩”,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改”,一指遣詞造句的推敲選擇,二指音韻聲律的斟酌琢磨。新詩寫成進行修改,改罷之后,還要“長吟”——曼聲吟誦一番,足見他對寫作的認真與刻苦。“自長吟”三字,畫出了他苦心推敲獨自長吟的形象。
三、四兩句寫自己刻苦寫作的原因。“二謝”,指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和謝朓。謝靈運以描寫山水刻畫自然景物著名,為我國山水詩派的開創者。謝朓,永明詩體代表作家。其詩觀察細致,刻畫生動,尤長逼真描寫自然景物。“陰何”,即陰鏗,何遜。南朝著名詩人。擅長寫山水詩與永明新體詩,語言清麗,情致宛轉,其絕句與五言詩已與唐人律詩相近。“熟知二謝將能事,頗學陰何苦用心。”是說自己深知二謝詩才出眾,造詣精深,作詩能揮寫自如;自己則只能學習陰何,像他們那樣刻苦經營。上句宕開,下句挽回,一縱一收,寫出自己“轉益多師”刻苦學習的精神。“將能事”,謂二謝精于詩道;“苦用心”,指陰何在詩歌藝術表現上的刻苦追求、精益求精。“熟知”,寫自己對二謝的了解和傾慕;“頗學”,寫自己的刻苦與謙虛。
全詩敘述了作者對詩歌社會作用的見解和對詩歌創作的體會。但應指出的,是詩人一方面認為詩歌可以陶冶人的“性靈”,另一方面又十分強調詩歌密切聯系現實反映現實的社會作用,這是他反復推崇《詩經》、《楚辭》、漢魏樂府及許多優秀作品的主要原因。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他創作出了《三吏》、《三別》等許多充滿現實主義精神的光輝作品。在詩歌藝術上,他“轉益多師”,刻苦追求,說自己“遣辭必中律”(《橋陵詩三十韻》),“賦詩新句穩,不覺自長吟”(《長吟》),“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由于這種嚴格要求,苦心學習,他的詩歌才能攀上藝術的頂峰,達到“思飄云物外,律中鬼神驚,毫發無遺憾,波瀾獨老成”(《敬贈鄭諫議》)的藝術境地。
第八首,寫對詩人王維的懷念。
王維,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二十一歲舉進士,官至尚書右丞。唐代山水田園詩的著名代表。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王維去世已經六年了,詩的首句就從這里落筆。“高人”,在古代詩歌里多指隱士(因其不仕王侯而高尚其志)與人品高尚之人。從王維的半官半隱與清高絕俗不慕榮利的一生歷史看,這兩層意思都有。“右丞”,指王維。“不見高人王右丞”,不僅交代了王維已經去世,不可復見,而且流露出詩人對這位高人的緬懷和追思。
次句寫藍田別墅,寄托物在人亡之思。據史載,王維晚年購宋之問藍田別墅,有花塢竹洲等處,山水秀美,與友人裴迪常泛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現在這位高人已經去世六年了,藍田別墅的山林丘壑,恐怕早已雜草叢生、藤蔓纏繞、淹沒在一片荒涼之中了。“蔓寒藤”三字,把藍田丘壑的荒蕪和深秋季節的凄寒形象地表達出來了。“寒”字不但寫出了季節的特征,而且傳達了作者心凄情悲的感受,進一步強化了詩人懷念前賢的心情。
“最傳秀句寰區滿,未絕風流丞相能。”三、四兩句承上作轉折。“秀句”,指王維的詩篇,著一“秀”字,寫出了王詩意境清秀拔俗與文辭清新秀朗的風格特征。“相國”,指王縉。王縉早年也以文翰聞名,與王維名冠一時。“時議云:論詩則王維、崔顥,論筆則王縉、李邕”(《金壺記》)。廣德二年(764)拜黃門侍郎,同平章事,大歷中以黨附元載,貶括州刺史。杜甫作此詩時,其劣跡尚未暴露。這兩句由緬懷王維而寫到王縉。上句寫王維“秀句”流傳,下句寫王縉文采能詩,而以“風流未絕”一語綰合,詩人對王維的緬懷與敬仰,也就在不言之中了。
楊倫說:“贊襄陽只一‘清’字,贊摩詰只一‘秀’字,品評不茍。”全詩字里行間流露出對王維的深刻理解,深情贊嘆。對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懷念;對他詩歌的成就,給予很高的評價,表現出詩人“不薄今人愛古人”的“轉益多師”虛心學習的精神。全詩在品評贊揚王維的同時,對當時不重人才,任憑一代詩才住處荒蕪寥落的現象,也抒發出深沉的感慨。
第九首諷刺唐代宗繼續令南方進貢荔枝。
唐玄宗時楊貴妃愛吃荔枝,每當荔枝成熟,玄宗就命令南方和四川飛騎進貢。傳送者跨山越谷,人勞馬疲,死者繼路。安史之亂以后,唐玄宗楊貴妃都已去世,然而統治者卻沒有從中吸取教訓,仍命令南方和四川繼續進貢荔枝,這首詩即針對此而發。
“先帝貴妃俱寂寞,荔枝還復入長安。”“先帝”,指玄宗;“寂寞”指死亡。唐玄宗楊貴妃都已久離人世,然而,“勞人害馬”進獻荔枝的舊例仍未廢除停止,荔枝還是年復一年地進貢到長安。兩句開門見山,直揭主旨。“還復”二字,不但揭露出統治階級的貪圖享樂,透露出廣大人民的深重痛苦,而且包含著作者對統治者無視歷史教訓的尖銳批評。
“炎方每續朱櫻獻”。“炎方”,指南海(今廣東)。“朱櫻”,即櫻桃。唐代規定,每年四月一日由皇家內園進櫻桃薦祀陵廟。祀畢,頒賜給百官。荔枝成熟薦祀都在櫻桃之后,所以說“每續朱櫻獻”。這一句緊承次句,說明荔枝“還復”進貢的理由,同時為末句轉折鋪墊。
“玉座應悲白露團”。末句緊承上句,寫玄宗歆享荔枝時的感受。“玉座”,即御座,指玄宗。“白露團”,即露珠,指淚珠。當進薦的荔枝放在“玉座”之前,先帝如果地下有靈,回想起以往的情景,也不禁要淚水滔滔悲傷起來吧?這里的“應悲”,不僅指玄宗對開元盛世一去不返,目前國勢江河日下的悲傷,還應包括玄宗對自己荒于女色貽禍誤國的悔恨。這一句是作者的設想,它透露出詩人內心深處的無窮感慨。
為楊貴妃征貢荔枝,這在唐玄宗荒淫奢侈的生活中雖然只是小插曲,卻頗具典型意義。它具體說明了玄宗后期政治上的荒淫腐朽,后來終于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而唐玄宗楊貴妃也終于落得應有的下場。這首詩因事興感,抓住“荔枝還復入長安”這一事件,揭露出肅代兩朝統治者無視這一歷史教訓,重蹈玄宗亡國的舊轍,其立意是很深刻的。全詩雖多敘事實,卻寫得曲折含蓄,耐人咀嚼。
上一篇:杜甫《夔州歌十絕句(其一、其四、其六、其七、其九、)》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晁采《子夜歌十八首(選三)》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