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道潛
風蒲獵獵弄輕柔,欲立蜻蜒不自由。
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shù)滿汀洲。
臨平,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東北。這首七絕是用詩的筆觸、畫的筆法,描繪出的五月江南秀麗優(yōu)美的圖畫。
首句中“風蒲”是指風中之蒲葦;“獵獵”是指風聲。此句描繪出風吹蒲葦,輕盈柔曼的景象。“弄”字很得神韻,此句奠定了全詩輕松柔美的格調。
次句是一個特寫鏡頭,詩人捕捉了蜻蜒欲立而不能的畫面,顯示了詩人的觀察力很細,又透現(xiàn)出詩的情趣。首、次兩句具有相承關系。正因為蒲葦輕柔,又經(jīng)獵獵風的吹動,蜻蜒也站不穩(wěn)。次句作為特寫鏡頭使首句的描述景象進一步具體化和風景化,它們組合在一起,便成為一幅優(yōu)美的風景畫。
第三句平直道來,點出時間、地望:“五月臨平山下路”。這就限定了時域:是在五月,交代了首、次兩句的蒲葦、蜻蜒為五月所見;也限定了地域:臨平山,點出了題目。
然后,詩人變敘述句為描述句:“藕花無數(shù)滿汀洲”。“藕花”即荷花。對于首、次二句,結句的意境有了新的拓展,優(yōu)美而又舒展。鏡頭不用特寫,而是放開視域,使人頓生開闊之感。
詩人用他清疏而富于表現(xiàn)力的筆墨繪出了江南五月的優(yōu)美景象,既有詩情又富畫意,吸引了女畫家曹夫人而創(chuàng)作出一幅臨平藕花圖。因為這首詩本身就具有繪畫美的視覺可感性。
上一篇:王昌齡《送魏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賀鑄《清燕堂》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