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吳永和·虞姬》原文賞析
大王真英雄,姬亦奇女子。惜哉太史公,不紀(jì)美人死!
《史記·項羽本紀(jì)》記載:楚軍被漢軍圍困在垓下,兵少食盡,四面楚歌。項羽在軍帳中飲酒解憂。此時英雄末路,面對美人駿馬,項羽百感交集,慷慨悲歌,大聲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自歌數(shù)遍,美人和之,叱咤風(fēng)云的項羽不禁感傷哭泣,流淚數(shù)行,左右諸將,莫不同哭而不能仰視。最后項羽帶頭突圍,殺死漢兵無數(shù)。本來他是可以只身逃到江東去的,但感到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便拔劍自刎于烏江西岸。至于虞姬的結(jié)局,司馬遷不知出于何種動機沒有交待。所謂“美人和之”,也不知是虞姬跟著項羽一同悲歌,還是虞姬另行創(chuàng)作一首來和項羽。根據(jù)《史記·高祖本紀(jì)》載劉邦唱畢《大風(fēng)歌》之后,命令沛中少年一百二十人“皆和習(xí)之”推測,“和”可能只是一同歌唱。但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卻按照后一種意思來理解。他引 《楚漢春秋》說,虞美人的和歌是: “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似乎結(jié)局是虞姬以死報答項羽對她的深情厚愛。從“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感人力量來看,從項羽無牽掛的自刎來看,虞姬是極有可能在項羽自殺之前以死相報的。秦末的虞姬在如此倉促的時間內(nèi),能夠脫口唱出如此成熟的五言詩來,似乎不太可能。但不管事實真相如何,霸王別姬終是一幕催人淚下的悲劇,使人聯(lián)想起李清照的一首小詩: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于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烏江》)李清照傾盡心力贊美的是項羽充滿英雄色彩的死。吳永和則不同,這位女作家是江蘇人,項羽則是在蘇州 (即江東) 發(fā)跡,虞美人雖不敢肯定就是吳永和遙遠年代的同鄉(xiāng),但吳永和的同情卻不限于楚霸王,故對司馬遷沒有交待虞姬的死表示遺憾。詩中說: “項王好一位失敗的英雄! 虞姬也是一位奇特的女子! 可惜啊太史公,竟然不紀(jì)錄美人的死!”言外之意便是虞姬具有英雄色彩,不愧于英雄項羽,值得史家多費一些筆墨。這個問題的提出,可以看做是中國古代女性主體意識覺醒的一種表現(xiàn),是女性關(guān)注自我價值包括死的價值的情感流露。
上一篇:古詩《舒位·花生日詩魏塘道中作》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寧調(diào)元·讀史感書》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