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僧種松如種柳,封植不知年歲久。
寒梢未解蟠穹蒼,已見郁峰蛟龍走。
焚香展席坐松陰,白石清泉清道心。
虛無自有神鬼會,風雨不妨猿鶴吟。
老僧與松有深契,浮華凈盡存實際。
歲寒不受冰霜欺,靜隱山中閱人世。
亭亭只作如是觀,松年僧臘俱高寒。
夜深滕六雪中立,日落山精林際看。
老僧愛松如骨肉,不比枯梅與瘦竹。
君不見人間艷陽枝,春盡飛花滿巖谷。
松,以其挺拔瀟灑的形象、傲霜斗雪的精神,贏得了人們的敬佩,并在中國文化長河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從左思的 “郁郁澗底松”到賈島的“松下問童子”,詩人們無不借松抒懷述志,從而創造了各呈韻味的美學意境。明代孫蕡的《智空和尚種松歌》則是寫松的又一名篇。該詩通過寫智空和尚長年種松、整日伴松、因松悟道的過程,贊美了智空和尚孤高獨往的精神風貌,同時也流露了自己超脫傲然的情懷。
第一句 “老僧種松如種柳”,指明智空和尚對松樹的特殊感情。傳說禪宗五祖大滿禪師弘忍初隨四祖道信時,曾在黃梅東山上栽植松樹整6年,被人稱為 “栽松道者”;而后,弘忍便在東山創建五祖寺。這里寫智空和尚喜愛種松,是有深刻含義的。為什么又說“種松如種柳”呢?那是因為柳樹是佛門圣樹,佛門常以楊柳作為滌除塵垢煩惱、清靜心靈的象征。《華嚴經·凈行品》 云:“手執楊枝,當愿眾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凈。”正因如此,古代文人亦常以柳樹來比喻自己的超脫情懷。如陶淵明即以宅邊五棵柳樹自號,以表其“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之志(《五柳先生傳》)。由此可見,“老僧種松如種柳”一句,不僅寫出了智空和尚愛松的特點,而且還揭示了其所以愛松的原因。“封植不知年歲久”的“封植”,是栽培的意思。這句說老僧種松已有許多歲月了。這是從時間上對第一句作強調。第二聯轉入對老僧所種松樹的形象贊美。“蟠”是彎曲的樣子。“郁蜂”通“郁烈”,茂盛的樣子。這兩句說,松樹的梢頭雖然還不至于屈曲伸展到九天蒼穹上去;但其枝椏畢竟都已郁郁勃勃,如蛟龍般地飛走舒展了。
寫松是為了寫人,所以詩文接下去便開始對智空和尚展開描述。先寫他在松下參禪時的形象:“焚香展席坐松陰”,然后由表及里,寫智空的精神:“白石清泉清道心。”“虛無自有神鬼會,風雨不妨猿鶴吟。”說他參禪時其心靈與白石清泉、風雨猿鶴、以及神鬼之靈相會相通。這里突出了智空和尚與萬物渾然一體的自由神通境界。
接下來詩文對老僧作總結式的贊美,說他與松樹有 “深契”,原因就在于他能超越“浮華”,“存實際”者,即自悟其真如佛性,自持其實相法體也。惟其如此,才能超然物外,不怕“冰霜”,甘于“靜隱”。“亭亭只作如是觀,松年僧臘俱高寒。”“如是”是佛教用語,意為“這樣”、“這個”。亦作“如如”,“如”。實相佛性本絕于名相,無法用言辭表達,故曰:“如是”。“僧臘”指和尚受戒后的年歲。而“亭亭”兩字,兼指松樹與智空和尚,意含雙關。這兩句說,松樹與智空的亭亭形象仿佛其本身即具佛性,兩者的年歲亦都已進入高齡了。字里行間透露出對“松”、“僧”的敬肅之情。其中“高寒”兩字與前文“閱人世”“年歲久”相呼應,其前后思脈因此而貫一。
最后六句繼寫松與僧。“滕六”是雪神名,古有“滕六降雪,巽二起風”之說。“山精”,傳說中的山中怪獸,或言其形狀如龍而能飛,故又名 “飛飛”、“飛龍”。“夜深滕六雪中立,日落山精林際著。”意謂松樹在夜深時如同滕六傲立雪中,日落時又如山精飛舞,睨看林際。這里借“滕六”、“山精”,寫出松樹的飛舞姿態,又寫出其傲立呼嘯的情狀。最后,詩篇又以 “枯梅與瘦竹”、“艷陽枝”的“春盡飛花滿巖谷”作反襯,突出松樹傲霜斗雪、四季如一的精神實質。然而,對松樹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的描寫,都不是目的,所以詩以“老僧愛松如骨肉”一句點題。原來所有對松樹的稱贊,都是為了寫老僧,從而使老僧的形象更為突出、更為鮮明。
這首詩,寫松樹與僧人交互輝映,而突出后者虛懷澹泊、清峻孤高的精神風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孫蕡詩“卓然有古格”,于此可見一斑。
上一篇:禪詩《智度師二首》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棲玄寺聽講畢游邸園七韻應司徒教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