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詩歌·趙師秀·白石巖》鑒賞
趙師秀
誰炷清香禮少君,數聲金磬夢中聞。
起來閑把青衣袖,裹得欄干一片云。
這首詩選自《清苑齋詩集》。
這是趙師秀有關雁蕩山風景詩中的一首,主要是歌詠樂清中雁白石巖的。“白石巖”,因其形如甑,石色如玉,故又名“玉甑峰。”它位于浙江樂清市西十五公里的白石鎮一帶,是括蒼山脈的西行分支。由于它間于北雁(樂清)與南雁(平陽)之間,故此稱“中雁。”此處山青水秀,奇峰異洞,景色迷人,是浙南又一大名勝。它的主峰道士巖(即白石巖),形勢險峻,拔地入云,頂巔筑有道觀,人們莫不嘆為觀止。這首七絕,就是吟詠這個勝跡的。
* * * *
記游詩、寫景詩是“四靈”詩人最為擅長的一類詩,趙師秀于此,也甚為拿手,所賦之詩,常常是用筆簡樸而又手法多變,耐人玩味。現在選讀的這首《白石巖》就是如此。
你看,一開始詩歌就把我們引進一座香煙裊裊、金磬聲聲的高山寺觀中:那些青衣芒鞋的小道士,正虔誠地把一炷炷清香撲鼻的佛香供上;而在此修道成仙的道士李少和,此刻正在上天,心安理得地接受弟子們的頂禮膜拜。道士做功課時敲打金磬所發出的聲聲清亮音響,悠悠然地回蕩在寧靜的晨谷之中,把人們從夢鄉深處喚出,去接受朝陽晨風的洗禮。
這就是七絕的前兩句的情景。詩人就是這樣地抓住道士清早做“晨課”的常見場景,采用動靜相襯的手法,不用“早”字,而“早”意卻溢于言外。在后邊兩句詩中,詩人又變換了手法,用的是一種“側面烘托法”,即寫白石巖絕勝景色,突出其“高”。君不見,在這玉似的石欄桿上,居然有潔白云霧在輕輕飄蕩,人臨其地,猶入凌霄仙境,竟可以隨心所欲地摘一片云翳納入自己寬長的衣袖,真是其樂無窮! 這里,作者這樣描摹白石巖的巍峨高遠,不凡氣勢,比正面描寫要顯得婉轉含蓄,更為耐人尋味。
* * * *
從這首詩中,不僅可以看到趙師秀寫景詩的雅淡、輕靈的風格,還能窺見“四靈”詩風的自然野逸的一斑。同時,我們如果將其同當時的處境聯系起來審視,還可領略詩人當時的心境。趙師秀雖為宋王室之一員,宋太祖八世孫,后又舉過進士,總算是一位“貴人”,但非“達官”,沒有享受過怎樣的富貴榮華生活,而他的一生,大部分歲月卻與貧病相捱。“四靈”中,他是一位最關心國事的詩人。心里的確熱切希望收復北方,統一中國。但事與愿違,只好“北望空嘆息,歸歟尋故國。”希望的破滅,給詩人以莫大的精神打擊。因此,他就寄情山水,尋找慰籍。于是,他熱衷于同僧道們交往,常寫“寺觀詩”,流露自己贊賞隱逸和悠閑自得情緒。這正是他的那種切望“入仕”,而又不得不欣羨“出世”的矛盾心態的反映。
上一篇:《遼金元詩歌·劉因·白溝》鑒賞
下一篇:《清代詩歌·王士禛·真州絕句(五首選三)》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