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歌·趙翼·渡太湖登馬跡山(二首選一)》鑒賞
趙 翼
元氣混茫間,雄觀上碧孱。
無邊天作岸,有力浪攻山。
村暗楊梅樹,津開苦竹灣。
離家才廿里,垂老始躋攀。
本篇為作者登覽太湖馬跡山后所作。是其記游詩佳作。
太湖,在江蘇南部,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馬跡山,在常州市西南之太湖中,周圍一百二十里。
* * * *
一、釋詞:
元氣——本指傳說中天地未分之混一之氣,。此指湖上的迷茫的水氣。
碧孱——孱(chán纏)原指懦弱、低劣等意,此與“巉”通,山高的樣子。碧孱,即蒼碧的山巔。
村暗與苦竹——村暗,是說楊梅村,因盛產八角楊梅,樹密而蔭暗。“苦竹”,此處是地名,即太湖旁的一個港口,因多水竹而得名。
躋攀——躋(jī機),登,升。《詩經》之《豳風·七月》云:“躋彼公堂”。鄭玄箋:“躋,升也。”躋攀,即登攀。
二、語釋:
一、放眼汪洋太湖,一片迷茫;
登上蔥郁山巔,雄視全境。
二、水天一色,天際即是岸邊;
激浪排山,宛如雷霆萬鈞。
三、那廂楊梅村,林深樹密,蔭暗蓋天鋪地;
這兒苦竹灣,渡口開闊,舟人往來頻仍。
四、馬跡山于常州東幾十里,離家鄉不遠;
登巔觀覽山光水色,卻臨老才行。
* * * *
作為“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趙翼,詩文史學均有可觀的成就。他是一位史家兼詩人的作家,特別重視發展的觀點,認為“詩文隨世遠,無日不趨新”;并說:“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他還大膽地指出:“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見其《論詩》五首)他的詩歌創作,以五言古詩最具特色,說理寓莊于諧,論事精辟入理,但嫌議論過多,語言略具板滯。如他的《讀史二十一首》、《閑居讀書作六首》和《后園居詩》等,就是一些富有他自己特征的詩作。在詩中他議論風生,時露詼諧,不為格調、宗法所囿,隨意揮灑,風格清新明暢。但當時有人說它淺露,“不合唐格”(袁枚語)。其實,這些正是趙詩的某些可貴特色。從現在我們選讀的這首五言律詩,也可略見其特征,并非真的“不合唐格”,而是語言整飭,屬對工穩,格律嚴謹,韻味悠長。
上一篇:《兩宋詞·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鑒賞
下一篇:《清代詩歌·袁枚·渡江大風》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