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大昕
月射烏篷岸岸明①,攝衣絕巘上頭行②。
危巢夜半驚棲鶻③,知是當年長嘯聲。
【注釋】
①烏篷:指烏篷小船。 ②攝衣:撩起衣服。絕巘(yan):陡峭的山巖。 ③危巢:高懸在懸崖上的鳥巢。鶻(hu):一稱隼,猛禽類。
【評說】
本詩選自錢大昕《潛研堂詩集》卷二。
錢大昕(1728—1804),清代著名學者,字曉征,號辛楣,又號竹汀,江蘇嘉定(今屬上海)人。乾隆進士。累官少詹事,督學廣東。乾隆四十年(1775)以后,歸隱不復出,曾歷主鐘山、婁東、紫陽諸書院。精研群籍,于經史文義、音韻訓詁、典章制度、氏族地理、金石畫像,無不博通。其學說主要見于《十駕齋養新錄》、《廿二史考異》、《潛研堂詩文集》等,另還著有《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唐石經考異》等。
明人茅瑞征在《赤壁集·序》中說過,黃州赤壁,大顯于天下,主要得益于蘇軾,若無東坡居士,“則無黃州赤壁”。前、后《赤壁》二賦,誠為赤壁之絕唱。展卷爻吉兄之《赤壁圖》,賞鑒圖景詩境,頓時浮想連翩,吟誦起子瞻二賦。畫面上一輪皓月橫空,江岸沙灘浸染成夢幻般的銀輝,再看江中的一葉烏篷小船,隨波鼓浪,清晰在目,此非子瞻所謂“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睹此勝境,不覺“飄飄乎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賦》)引人入勝。后三句即借用《后賦》中的記游文字,來表達詩人讀畫后的感受。遙想子瞻當年,“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
當然,詩人眼前畫卷全無此境,只存在于想象之中。這時候,作者的審美活動已不再囿于視覺感官,而是向心靈開拓,審美對象也由眼前目接之畫轉化為神遇之情,著力表現心靈感受的“韻味”。那么,這一“韻味”是什么呢?對于讀過《赤壁》二賦的人來說,是不言自明的,此刻的作者早就沉醉于曠達超邁的人生境界之中了。這才是鑒賞的最高境界,只有透過藝術品本身,進入角色,融鑄其中,才能真正心領神會,而免皮相之見。無怪乎有人曾說:“所謂鑒賞者,就是在他之中發現我,我之中看見他。”(日本·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征》)錢大昕這首題畫詩確實做到了這一點,不愧為鑒賞高手。
上一篇:《題燕肅畫卷》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玉蘭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