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江城子》原文賞析
觀 別
旗亭誰唱渭城詩。酒盈卮,兩相思。萬古垂楊,都是折殘枝。舊見青山青似染,緣底事,澹無姿。
情緣不到木腸兒。鬢成絲,更須辭。只恨芙蓉,秋露洗胭脂。為問世間離別淚,何日是,滴休時。
這首詞題為“觀別”,系觀人離別有感而作。
首句,“旗亭”,指酒樓,點地。“誰唱渭城詩”,寫所聞,暗寓別情。“渭城詩”即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是歷史上著名的送別曲。情真意摯的渭城曲吸引了作者,循著歌聲,他看到了一幕動人的別離情景。“酒盈卮。兩相思。”別筵上,酒已斟滿,但一想到今后將經受“一種相思,兩地閑愁”的煎熬,能不為之黯然消魂! “兩相思”表明這種相思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相印。由此可以推知,離別者應是一對柔情似水的男女。“萬古垂楊,都是折殘枝。”折柳贈別,乃古時風俗。古典作品中,寫離別常及柳樹,遺山此句與周邦彥《蘭陵王·柳》中“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相似,都指在漫長歲月中,折柳贈別者為數極多。不過,遺山句意更為醒豁。“萬古垂楊”拓寬了時空跨度,說古往今來的垂楊,都被別離者“折殘”,構想極為新奇,為別筵增強了感傷氣氛。“舊見青山青似染,緣底事,澹無姿。”寫觀別者的心情感受。所見近處山巒以前皆青碧如染,如今卻變得黯淡無姿。“緣底事”,輕輕一問,答案盡在不言之中。詞人看到那對他并不認識的戀人離別的場面,受到離愁別恨的浸染,連映入眼簾的青山也都失去了往昔的風采。這幾句和稼軒《水龍吟》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同一機杼,即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自然景色以人的情感。山猶如此,人何以堪! 托物言情,既渲染了氣氛,也表明自己和離別者在情感上達到了共鳴和交融的境地。
過片“情緣不到木腸兒”,承上啟下,意謂此情此景,只有木石心腸的人才會無動于衷。“木腸兒”,語出《晉書·夏統傳》,晉時太尉賈充用官職、地位、女色誘致夏統,統置若罔聞。充曰: “此吳兒,是木人石心也。”“木腸兒”喻指主觀感情不為客觀景物所動的人。觀別者的這聲長嘆,既源于對難舍難分的離別之情的深刻理解,也是出于對離別雙方的真摯同情。“鬢成絲。更須辭。”“更”,豈也。兩位離別者是一對因離情別恨的煎熬致使雙鬢生出白發的男女,他們當雙棲雙飛,終日相伴,豈須再天各一方?現在卻月缺花殘,不該別而別,隱隱點出這對男女實際上正經歷著一場愛情悲劇。“只恨芙蓉,秋露洗胭脂。”以露荷點出季節是初秋。展示殘荷泣露的畫面,進一步為這對情侶的離別增添凄清的色調,把環境氣氛渲染得更為悲愴。鹿虔扆《臨江仙》曾以“清露泣香紅”強化“暗傷亡國”的情愫。這首詞里的“秋露洗胭脂”更使寫景抒情臻于妙合無間的化境。前面冠以“只恨”兩字,見出眼前景色使別者愈加難堪; 同時,“秋露洗胭脂”的自然物象也使離人加深年華易逝的悵惘。結尾三句,“為問世間離別淚,何日是,滴休時。”是作者因為世間離愁別恨不能消減而發出的深永嘆息,也是為人間永遠沒有離別進行真誠的祈愿。
一般寫離愁別恨的作品,大多是抒寫作者的親身體驗,或代人立言。元遺山這首詞獨辟蹊徑,從觀別的角度寫別情,且寫得語重情長。詞人不是以局外人的身份純客觀地攝取離別的場景,而是極其珍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對眼前兩位將別的男女充滿理解和同情。自始至終,他和離別者一起激動,一同感傷。正是由于觀別者和離別者感情的交融無間,作品才寫得分外感人。
上一篇:《周巽·江南弄》原文賞析
下一篇:《顧春·江城梅花引》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