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鶚·角招》原文賞析
予與趙谷林長安別三年矣。戊午初冬,谷林自北歸,相見于邗城,塵衣風帽,同話舊游,凄然棖觸予懷也。家山漸近,又復薄遽分手。予歸杭當在冬杪,谷林家西池梅花下,談宴之樂,計日可待,因用白石老仙自度曲所云黃鐘清角調者,制一闋寄之
話離索,相逢又是,江天雁影寥廓。近來偏憶著,並馬去程,茅店山郭。情懷最惡,向舊日、淮南棲讬。看盡人間迎送,似官道柳垂垂,任西風梳掠。
休莫,琴移別調,塵銷古怨,此意真如瘧。夢歸煙漠漠,題扇書裙,三年前約。吳船乍泊,早問取、疏梅池閣。為怕寒香瘦削,想翻笑。我歸遲,延春酌。
趙谷林,即趙昱,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原名殿昂,字功千,號谷林。乾隆初薦試鴻博不遇。與其弟信,號意林,皆有詩名,時稱“二林”。作者與趙昱為同鄉詩友,交往唱和甚多。“戊午”,即乾隆三年(1738)。是年初冬,趙昱從北方返歸,與作者在邗城(今揚州)相會,同話舊游之情,然而很快又要分手,不禁凄然傷懷,感觸萬端,于是乃用宋人姜夔《角招》詞調作此闋以抒寫離別情懷。
“話離索”一句既扣緊詞題起筆,又籠罩全篇。“相逢又是,江天雁影寥廓”。不僅把既喜相逢,又傷離別的特殊心曲宣泄出來,而且點出了江天寥廓,群雁南飛的初冬季節。“近來”三句,詞人宕開筆墨,由眼前景色轉向回憶昔日並馬同行的情景。這里雖然沒有溫廷筠《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那樣形象地表現出山區旅人早行的意象,但“茅店山郭”一句則寫出了羈旅野況的富有特征性的景物。
“情懷最惡”二句,承上由景及情。作者在乾隆丙辰(1736)元年,赴京薦試博學鴻詞,以違式而未被錄用。而在這之前三年,即雍正十一年(1733),又在淮南安身,曾作《澡蘭香·癸丑淮南重午用吳夢窗韻》詞。“癸丑”,即雍正十一年。因此這里的最惡的情懷,蘊含著功名失落與佳人失約的凄楚復雜的心緒。
“看盡人間”三句,由追憶轉入眼前實景。“官道”,指官府開鑿和修繕的道路。白居易《得微之到官后書備知通州之事,悵然有感因成四章》:“蟲蛇白晝攔官道,蚊蟆黃昏撲郡樓。”當然這里沒有蟲蛇擋道的可怖景象,而是以官道兩旁垂柳任西風吹拂的動態,用來比喻人間的頻繁交往迎送。“看盡”二字,蘊含著人間世態炎涼的無限酸辛!
換頭,“休莫”以下四句,承上渲染人間的迎送,而用了 “休莫”這個否定詞,表明個中滋味是詞人所不愿品嘗的,這種琴曲變調,塵跡消怨的忽熱忽冷的感受,真象是生了寒熱病一樣。“夢歸”三句,轉向思歸家山,而運用兩個典故,表明前約必歸的心跡。
一是“題扇”,用晉王羲之的故事。相傳王羲之在紹興蕺(Jí)山遇見一位老年婦人,手持六角竹扇兜售。羲之把它拿過來在竹扇上各寫五個字。老婦人開始有點生氣,面有慍色。羲之就對她說明,這是王右軍寫的字,每把扇子可以賣百錢。于是老婦人照他的話說了,一時人們爭相買扇。事見《晉書·王羲之傳》。二是“書裙”,用王獻之的故事。晉宋時有位羊欣,年十二歲時,王獻之任吳興太守。年幼的羊欣尤其喜愛寫隸書,獻之知道后很喜歡他。一次獻之在夏天到縣城羊欣家,看到他身著新絹裙,正在睡覺。于是獻之“書裙數幅而去”。事見《宋書·羊欣傳》。趙昱兄弟工書善畫,這里用典是表明三年前所約揮筆書寫的風雅之事,不僅切題,而且顯得十分自然。“吳船乍泊”二句,與上文“夢歸” 相接應。問,猶向。取,語助辭,猶著。載歸的吳船還在停泊,而自己的一顆歸心早已向著友人家的西池梅花。
結尾“為怕”三句,把詞序中“予歸杭當在冬杪,谷林家西池梅花下,談宴之樂,計日可待”的情思轉化為藝術的意象,耐人玩味。“寒香”,指梅香。杜牧《早春寄岳州李使君》:“寒香一樹梅”。而這里以瘦損、消瘦來形容,又與反笑我歸遲相連接,使審美客體帶上一層感情色彩。最后以相邀共飲春酒作結,與篇首“話離索”遙相呼應,離而又合,弦外之響,情意真摯,而富有濃厚的生活情趣。
上一篇:《孫自式·西江月》原文賞析
下一篇:《無名氏·謁金門》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