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相威名重(御史大夫),春卿(尚書)禮樂崇。錫珪仍拜下,分命遂居東(東都留守)。高旆翻秋日,清鐃引細風。蟬稀金谷樹(東都),草遍德陽宮。教用儒門儉,兵依武庫雄。誰云千載后,周召獨為公(收到東都留守)。
【箋釋】
[蔣尚書] 指蔣渙。《舊唐書》卷一一《代宗紀》:大歷七年(772)五月,“癸亥,以檢校禮部尚書蔣渙充東都留守。”又,《新唐書》卷一〇六《高智周傳》:“(蔣)渙,終禮部尚書,封汝南公。”留守,古時皇帝出巡或親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謂之“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則常設留守,多以地方長官兼任。至北魏始為正式命官。隋朝陪都太原置,掌守宮闕,煬帝大業十三年(617)以李淵為之。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親征遼東,京城以房玄齡留守,其后皇帝不在京城則置;東都(洛陽)亦置。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北都太原以太原尹為之,總稱三都留守。分掌京城陪都軍政大事。五代皇帝不在京都皆置。《史記》卷四一《越王勾踐世家》:“吳王北會諸侯于黃池,吳國精兵從王,惟獨老弱與太子留守。”《后漢書》卷七四《張禹傳》:“和帝南巡祠園廟,禹以太尉兼衛尉留守。”《魏書》卷一四《東陽王丕傳》:“(高祖)車駕南伐,丕與廣陵王羽留守京師,并加使持節。”《資治通鑒》卷一三八“齊武帝永明十一年”載此事,胡三省注曰:“留守之制因此。”唐韓愈《河南府同官記》:“留守之官,居禁省中,歲時出旌旗,序留司文武百官于宮門外而衙之。”其后歷代沿置,職掌不一。
[副相] 即亞相。御史大夫的別稱。秦漢時,御史大夫為丞相之副,丞相缺人,常以之遞升,故唐以后有此別稱。唐顏真卿《讓憲部尚書表》:“陛下御極,又錄臣無功,寵以非次,常伯、亞相,一時猥集。”唐白居易《李昌元可兼御史大夫制》:“亞相之秩,威重寵崇。”《五禮通考》卷二〇四《嘉禮·設官分職》:“御史大夫,班亞丞相,謂之副相。”蔣渙為御史大夫,故稱。
[春卿] 即春官。周春官為六卿之一,掌邦禮。后因稱禮部長官為春卿。《周禮·春官宗伯》:“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乃立春官宗伯,使帥其屬而掌邦禮,以佐王和邦國。”《唐六典》卷四“禮部尚書”:“禮部尚書一人,正三品,周之春官卿也……后周依《周官》,置春官府大宗伯卿一人。隋更為禮部尚書,皇朝因之。龍朔二年改為司禮太常伯,咸亨元年復為禮部。光宅元年為春官尚書,神龍元年復舊。”唐張說《右丞相挽歌詞二首》:“王宰丹青化,春卿禮樂才。”柳宗元《送元秀才下第東歸序》:“獻藝春卿,當三黜之辱,可謂屈抑矣。”
[錫珪] 亦作“錫圭”。珪,古代諸侯朝聘時所執的玉制禮器。帝王封爵授土時,賜珪以為信物。后泛指授以高官重爵。南朝梁沈約《劉領軍封侯詔》:“宜錫圭裂壤,允副僉屬,可封開國縣侯,食邑二千戶。”《梁書》卷五《文帝紀》:“以錫珪之功,既歸有道;當璧之禮,允屬圣明。”
[分命] 即分司。唐宋之制,中央官員在陪都(洛陽)任職者,稱為分司。白居易《達哉樂天行》:“達哉達哉白樂天,分司東都十三年。”
[高旆] 旆,泛指旌旗;旗幟。梁王僧孺《豫州墓志》:“高勲藹藹,長旌高斾。入作爪牙,出司襟帶。民謠不息,王言有會。功為上等,政稱九最。”蔣渙受命東都在五月,成行乃在七月,故稱為秋日。
[清鐃] 鐃,古代軍樂器名。體短闊,口向上,有柄,以槌敲擊發聲。《周禮·鼓人》:“以金鐃止鼓。”此處與高旆相應,亦為禮樂。唐釋皎然《山望太湖》:“緩步凌彩蒨,清鐃發颼颼。”
[金谷] 晉石崇在洛陽西北金谷澗所筑的金谷園。《水經注·谷水》:“徑晉衛尉卿石崇之居。石季倫《金谷詩集序》:‘余以元康七年,從太仆出為征虜將軍,有別廬在河南界金谷澗中,有清泉茂樹、眾果竹柏,藥草蔽翳。’”晉潘岳《金谷集作》詩:“朝發晉京陽,夕次金谷湄。”李白《宴陶家亭子》:“若聞弦管妙,金谷不能夸。”
[德陽宮] 《史記》卷一一《孝景本紀》:“中四年三月,置德陽宮。”裴骃集解曰:“是景帝廟也。帝自作之,諱不言廟,故言宮。《西京故事》云‘景帝廟為德陽宮。’”此處指衰敗的前朝宮殿。
[周召] 亦作“周邵”。周成王時共同輔政的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并稱。兩人分陜而治,皆有美政。《禮記·樂記》:“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楚辭·劉向〈九嘆·愍命〉》:“戚宋萬于兩楹兮,廢周邵于遐夷。”王逸注:“周,周公旦也;邵,邵公奭也。”唐張說《詔宴薛王山池序》:“《二南》邁周召之風,百辟形金石之詠者也。”
上一篇:《上裴行軍中丞》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送歸中丞使新羅》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