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高陽臺》原文賞析
吳江葉元禮,少日過流虹橋。有女子在樓上,見而慕之,竟至病死。氣方絕,適元禮復(fù)過其門。女之母以女臨終之言告葉。葉入哭,女目始瞑。友人為作傳,余記以詞。
橋影流虹,湖光映雪,翠簾不卷春深。一寸橫波,斷腸人在樓陰。游絲不系羊車住,倩何人傳語青禽? 最難禁,倚遍雕闌,夢遍羅衾。
重來已見朝云散,悵明珠佩冷,紫玉煙沉。前度桃花,依然開滿江潯。鐘情怕到相思路,盼長堤草盡紅心。動愁吟,碧落黃泉,兩處難尋。
這首詞寫一個以悲劇結(jié)局的愛情故事,本事見小序。
詞的上片寫癡情小女對過路青年一見鐘情,因相思成疾而死。頭三句“橋影流虹,湖光映雪,翠簾不卷春深”,交代故事發(fā)生的季節(jié)和地點,生動地描繪了太湖之濱的江南景色:小橋、流水、人家。橋的倒影象彩虹在水底流動、湖光山色照映著雪白的浪花,翠綠的窗簾沒有卷起,隔斷了陽光,加深了暮春的氣氛,似乎春天去得更快。因此,“翠簾不卷春深”透露了少女的心事: 好景不常,青春易逝; 而在此時偶爾出現(xiàn)于翠簾前的英俊的青年,自然挑逗了她那初開的情竇。于是,“一寸橫波,斷腸人在樓陰”,便揭示了她一往情深、無可哭訴的心態(tài)。“一寸橫波”形容少女水汪汪的眼睛。這里活用了李白《長相思》一詩中的“昔日橫波目,今作流淚泉”二句,具體地勾勒出少女躲在陰暗的樓閣(樓陰)獨自暗泣而愁腸寸斷的立體形象。這還只是少女的表面心態(tài),更深的心理層次,表現(xiàn)在緊接而來的“游絲不系羊車住,倩何人傳語青禽?”在封建社會,“娘邊做女,不出閨門,行莫亂步,語莫高聲。”被封閉的少女只能眼巴巴看著意中人乘坐羊車(一種裝飾豪華之車)而去。盡管情絲游蕩,也拴不住奔馳的車子,從而涌現(xiàn)出一種請人傳語而不可得的遺憾心情。倩(qiàn),請托之意。青禽,即青鳥,是我國神話中西王母的使者,后多用作男女之間的信使。作者借用這個典故形容少女陷于無可奈何的苦悶的深淵,難以自拔。詩人又深入一步挖掘她的無可告人的內(nèi)心世界: “最難禁,倚遍雕闌,夢遍羅衾。”她最難忍受的是葉元禮離去之后,日復(fù)一日,倚遍雕闌,也看不見他的人影;夜復(fù)一夜,夢遍羅衾(綾羅被褥),也夢不見他的形象。正是這種長期的單戀,導(dǎo)致她一病不起。
下片寫葉元禮重來,悼念曾經(jīng)愛慕過他的少女。頭三句: “重來已見朝云散,悵明珠佩冷,紫玉煙沉。”一連三個比喻: 一比少女之死,如同巫山神女化作一片朝云消散了。另外二比,表現(xiàn)女方之死,給自己留下的遺憾: 既好比佩戴的明珠,跟隨她的死而冷卻了; 又好比許配他的紫玉姑娘,象一縷輕煙沉落地下了。“明珠佩冷珠亦失。”《列仙傳》: “鄭交甫至漢皋臺下,見二女佩兩珠,不見,佩珠亦失”。“紫玉煙沉”,典見干寶《搜神記》: “吳王夫差小女名紫玉,說(悅)童子韓重,私許為妻。王不與,玉結(jié)氣死。后魂歸見,王夫人聞之,出而抱玉,如煙然。”作者連用三個比方,表明葉元禮也是人間情種,見少女為他而死,心情沉痛,難以形容。至于緊接的二句: “前度桃花,依然開滿江潯”,則是暗示葉元禮回憶往事,感傷物是人非。這是化用中唐詩人崔護的詩《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的最后二句,表明桃花依舊盛開,而美如挑花的人面卻一去杳然。此事初見于唐代孟棨的《本事詩》,宋代計有功的《唐詩記事》亦有記載。兩個愛情故事,情節(jié)相似,只是時空不同,結(jié)局不同。崔護與村女相遇在唐朝之京城的南郊,以喜劇結(jié)尾; 葉元禮與少女相遇在清初的江南水鄉(xiāng),以悲劇收場。少女既已不在人世,接著便寫葉元禮“重來”的心情: “鐘情怕到相思路,盼長堤草盡紅心。”少女既因他而相思致死,他既是鐘情之人,豈能無動于衷?回想她的生前身后,如花開花落,紅顏薄命,自己對此卻一無所知,內(nèi)疚于心,惶恐不安,唯有盼望長堤上的芳草,每年都長出象丹心一般的紅心,借以答謝少女的深情。“草盡紅心”出《異聞錄》:“王生夢侍吳王,聞葬西施,生應(yīng)教為詩曰:滿地紅心草,三層碧玉階。春風(fēng)無處所,凄恨不勝懷。”但是,這個“草盡紅心”的愿望怎能變?yōu)楝F(xiàn)實呢?只得以“動愁吟,碧落黃泉,兩處難尋”作結(jié),就是說少女之死感動他只好在愁苦中低吟《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從而深感“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了。
此詞上片寫少女因相思而死,下片寫元禮哀悼少女,層次分明,構(gòu)思嚴謹。最難得者是刻劃男女雙方的內(nèi)心世界,女方癡情,男方鐘情,顯示出特定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認識價值。要是在今天開放的社會,這樣的愛情故事是不會產(chǎn)生的。
作者運用了不少神話傳說和唐詩中的典故,初學(xué)讀之,難免隔膜,體會不到境界的美感魅力。但作者善于剪裁,巧于錘煉,閉目凝思,亦感音容宛在,如見一對癡情男女栩栩如生,走出紙面。
上一篇:《張綖·風(fēng)流子》原文賞析
下一篇:《仇夢巖·高陽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