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敦復·滿江紅》原文賞析
北固山題多景樓壁
第一江山,吊千古、英雄陳跡。憑闌處、秣陵秋遠,廣陵濤碧。杯酒尚關天下事,笑談早定風云策。想當年、高會此孫劉,都人杰。
瓜步壘,京口驛。天塹險,分南北。倚危樓一角,下臨絕壁。木葉橫飛風雨至,劍花起舞魚龍出。聽大江、東去唱坡仙,銅琶裂。
這是一首懷古傷今的題壁詞,作者當日題寫在北固山的多景樓上。“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東北角,瀕臨大江,巍然聳峙,形勢險峻,景色壯觀。“多景樓”,即“北固亭”,便矗立于北固峰巔,俯瞰著浩瀚的長江滾滾東流。它得名于唐·李德裕的詩句“多景懸窗牖” 。所以,這里一直以其瑰奇“多景”而吸引著眾多的詩人詞客。象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便在此揮毫寫下了著名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詞。
此詞上片懷古,吊英雄之陳跡,發思古之幽情。“第一江山,吊千古、英雄陳跡。”詞首點明來意,是緬懷千古英雄,憑吊歷史遺跡。北固山,曾被來此觀看江景的梁武帝肖衍譽為“天下第一江山”,以此冠于篇首,不僅點明登臨地點,而且抒發贊嘆之情。接下來便寫放眼遠望所見:“憑闌處、秣陵秋遠,廣陵濤碧。”“秣陵”,南京古名。“廣陵”,揚州舊稱。詞人西眺南京,遙見一片秋色;北望揚州,唯見碧濤接天。而“秣陵秋”與“廣陵潮”,都是歷來文人吟詠的題材,因而這里不僅是實寫所見景色,而且很能喚起人們對歷史文化的豐富聯想與深長回憶,收詞約意豐之效。北固山之所以名聞遐邇,還不僅僅因為它是地險景秀的形勝地,更由于它曾為演出一幕有聲有色的歷史活劇提供過舞臺空間。據傳,三國時曹操滅了袁紹,統一北方之后,率兵揮戈南下。值此嚴峻時刻,蜀漢的劉備采取諸葛亮的聯吳抗曹的戰略構想,就是在此與孫權定下了火燒赤壁之計,為魏、蜀、吳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礎。所以此時此際,詞人自然便將筆鋒指向歷史的畫面:“杯酒尚關天下事,笑談早定風云策。想當年、高會此孫劉,都人杰。” “高會”,盛會。“孫劉”,指孫權與劉備。其時,他們在此一邊飲酒笑談,一邊就定下了孫劉聯盟、共拒曹操的“風云策”,此乃豪杰之舉,故上片結末贊曰:“都人杰”,表明詞人對孫權、劉備的欽佩與贊嘆。這與辛棄疾詞: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在認識上與感情上,都是一脈相承、十分契合的。
下片傷今,寫陳跡之現狀,嘆今日之“風雨”。歷史上曾經“人杰”“高會”的北固山,今日景況如何呢? “瓜步壘,京口驛。天塹險,分南北。”詞人在過片處先寫北固山下、大江南北的形勢依然險要。“瓜步壘”,指江北對峙的瓜洲戰壘仍在;“京口驛”,指北固山所在地的鎮江,古稱京口,仍為南北通驛。“天塹”,指長江。這是縱觀遠景的粗線條勾勒。然后,詞人把視線收攏,細寫自身所在地的近景: “倚危樓一角,下臨絕壁。木葉橫飛風雨至,劍花起舞魚龍出。” “危樓”,高樓,指多景樓。后兩句對偶,為全詞的畫龍點睛之筆。“木葉橫飛風雨至”一句雖為常見秋景,實亦當時社會現實的形象寫照。詞人指出,在此“風雨” 交加、“劍花起舞”之日,“魚龍”齊出,良莠混雜,使人難以分辨“人杰”與“奸雄”。這里,我們隱隱然感到了詞人對現實的深深憂慮和對“孫劉”式“人杰”的激切期盼。正因如此,詞人在煞尾處寫道: “聽大江、東去唱坡仙,銅琶裂。” “坡仙”,指蘇東坡。他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發出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悲嘆! 而這,也正是詞人今日的感慨! 因此,詞人仿佛從滾滾東去的大江濤聲中聽到了深沉悲壯的東坡吟詠、銅琶伴奏的聲音。“銅琶”,古稱文詞豪爽激越為“銅琶鐵板”。據宋人俞文豹《吹劍續錄》載: 蘇軾嘗問歌者曰:吾詞比柳(永)詞何如?對曰: 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抱銅琵琶,執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故這里說“銅琶裂”,更可見出詞人是在借東坡千古絕唱之壯詞抒寫自己悲壯激烈之情懷!
此詞上片懷古,下片傷今。懷古為賓、為襯,傷今為主、為正。古今對照,脈絡分明,而又一氣貫注,刀揮不斷,很好地體現了詞人吊“千古英雄陳跡”,傷今日“魚龍”混雜的復雜感情。
上一篇:《朱彝尊·滿江紅》原文賞析
下一篇:《王鵬運·滿江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