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廷式·永遇樂》原文賞析
秋草
落日幽州,憑高望處,秋思何限?候雁哀鳴,驚麏晝竄,一片飛蓬卷。西風萬里,逾沙越漠,先到斡難河畔。但蒼然、平皋接軫,玉關消息初斷。千秋只有,明妃冢上,長是青青未染。聞道胡兒,祁連每過,淚落笳聲怨。風霜未改,關河猶昔,汗馬功名今賤。驚心是、南山射虎,歲華易晚。
這首詞題名“秋草”,抒發秋思。作者吊古傷今,通過對古代歷史人物和國力強盛時代的懷念,抒發了對當時國事蹙迫、國力衰落的慨嘆。全篇悲憤蒼涼,動人心魄。
上片側重寫景。“落日幽州,憑高望處,秋思何限?”幽州,古代十二州之一,即今河北省北部及遼寧省一帶。東漢時幽州州治在薊(今北京市大興縣)。作者在北京登高望遠,發抒感慨,故從幽州寫起。這一帶秋景蒼涼,古人說:“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漢李陵《答蘇武書》)面對這種景況,往往使人感慨多端。特別是在黃昏落日之時,愈發使人秋思無限。古人寫邊塞,寫秋景,往往寫落日。“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適《燕歌行》);“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杜甫《后出塞》);“塞下秋來風景異……長煙落日孤城閉”(范仲淹《漁家傲》);“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辛棄疾《木蘭花慢》):諸如此類將落日與關塞、秋思聯在一起的詩詞,不勝枚舉。明白這一點,便可以理解這首詞中所寫的情景。
秋,是一年四季中由暖變寒的轉換時節。黃昏落日,又是一天中由晝到夜的轉換時節。秋天的落日,特別容易引起人們對于人世轉換的感慨。“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文廷式身處清朝末世,面對蕭蕭秋色,自然秋思無限。天空中,成隊的大雁哀鳴著,飛向溫暖的南方。草叢里,成群的麏鹿驚竄著,奔向安全的處所。平原上,一團團無根的飛蓬隨風亂滾,不知要滾向何方?萬里西風狂叫著,穿過無邊的沙漠,一直吹向遙遠的黑龍江。水邊的平地上,外族的戰車一輛接著一輛,蒼然一片。而玉門關前有關戰事的消息卻已中斷。這一切,都使人感到,仿佛世界的末日就要到了,令人心悸魂驚,惶惶不安。文廷式生動地描繪了晚清時期那種特有的衰世、亂世、末世之感。作者有敏銳的感受能力和高度的表現能力,他通過秋景描繪了一幅亂世末日圖。斡難河,即黑龍江之源。古名黑水,也稱鄂倫河。蒙古鐵木真于此被推為大汗,上尊號為成吉思汗。詞中寫此,既言極遠,亦隱然有懷古之意。清朝最高統治者為滿族。滿族原在東北地區生活,憑其武功,入主中原,而今卻衰敗不堪。念及其祖先興盛之地,即含責其子孫無能之意。詩詞中常用這種手法。平皋,水邊平地。接軫,車輛相銜接而行。《史記·司馬相如傳》:“是胡越起于轂下,而羌夷接軫也。”羌、夷,均指外族。此處暗用《史記》文意,謂帝國主義列強在沿海地區“接軫”而至。這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影。玉關,玉門關。漢、唐時,與外族戰爭常發生在玉門關外,玉門關遂成為前線的代稱。“玉關消息初斷”,意味著戰況不妙。
下片吊古抒懷。“千秋只有,明妃冢上,長是青青未染。”寫漢朝事。明妃冢,王昭君墓。在內蒙呼和浩特市南。相傳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未染,未染秋草枯黃之色。《方輿紀要》云:“塞草皆白,惟此獨青。”此處以明妃冢千秋仍在,青青未染,追懷漢代降制匈奴等外族的赫赫武功。“聞道胡兒,祁連每過,淚落笳聲怨。”漢代武功強盛,以強力抵御外族,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故每過祁連山,淚落笳悲。祁連,山名。又名白山、雪山。古祁連山有南北之分。南祁連在今新疆南部,自蔥嶺而東,包括古昆侖山、阿爾金山及今甘肅省內之祁連山。北祁連即今新疆之天山,橫貫新疆中部。詳見《漢書·西域傳》。歷史上的中國,一度何等強盛!如今山河依舊,人事全非。數十年間,外國侵略者接連叩關,朝廷每每賣國求安,簽訂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因此,詞人慨嘆:“風霜未改,關河猶昔,汗馬功名今賤。”但他的愛國熱情并未因此而泯滅。結尾處寫道:“驚心是、南山射虎,歲華易晚。”運用漢代名將李廣的故事,一方面是慨嘆時光易逝,功業無成,對自己在朝廷上受到的打擊表示不滿,為自己的不幸遭遇感到憤懣與哀傷;另一方面,也表示壯心未已,有自策自勵之意。《史記·李將軍列傳》載,李廣英勇善戰,“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追念李廣,亦有希望朝廷上下及時奮發,挽救危亡之意。
詩詞創作,貴在情景相生。“不能作景語,又何能作情語耶?古人絕唱多景語”(王夫之《薑齋詩話》)。這首詞,就是善作景語的佳篇。上片幾乎純然寫景,下片明妃青冢,祁連笳怨,亦如寫景。作者對于時代的深沉感慨,在這些生動的景象中表現出來,渾然無跡。
上一篇:《周星譽·永遇樂》原文賞析
下一篇:《徐燦·永遇樂》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