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王鳴盛·九江舟中》原文賞析
渺渺潯陽煙樹齊,蕭蕭溢浦雁行低。長江九派東流去,何事孤舟獨向西?
王鳴盛的有些七絕小詩,往往前二句看似平淡,到末句則輕輕一轉,逗出情趣,令人覺得有些意味。《西湖葛嶺有嘲》是如此,本篇也有這個特點。
此詩題為“九江舟中”,實際上就是寫他一次乘船長江逆水西行,在九江時見水東流,一時感慨,揮成此詩。前二句是作者由舟中向外望去所見的景致。句中所謂的“潯陽”、“溢浦”,就是指現在的九江市和龍開河。首句寫潯陽一片煙樹迷蒙的樣子,次句寫溢浦上雁兒低飛的樣子。需要一提的是,這里用的是對句,而且各用了“渺渺”、“蕭蕭”這兩個迭詞。絕句中以對起的面目出現本也是常見的,雜有迭詞的情況也不罕見,這樣可使詩句顯得對稱工穩,避免某些描寫上的瑕疵。如這兩句寫景,雖說不上絕妙和精彩,但也的確無懈可擊,找不出什么瑕斑。
長江自廬江、潯陽開始,便分為九派,仍向東流去。王鳴盛是嘉定(今上海市)人,老家在潯陽的東面,正與江水東流的方向相同,他見江水朝東向自己的故鄉流去,而自己卻偏偏乘一孤舟,與自己的故鄉背向而行,于是觸景傷情,引起自己對旅途奔波的感嘆,觸動自己對故鄉的思念,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了。這里的“何事”二字問得最妙,是問東流之水,也是作者心中的自問。而且句中又以“九派”這種喧喧嘩嘩、熱熱鬧鬧的樣子,與“孤舟”這種冷冷清清、孤孤單單的樣子相對照,以“東流”與“向西”相對照,更反襯出作者當時寂寞孤獨的凄涼的心情。
實際上,如果我們再回過頭來重溫一下,其實首句的“渺渺”二字和煙樹之景,已經暗示了作者行旅奔波中的迷茫之感,而次句的“蕭蕭”二字和雁飛之狀,也已經透露了作者遠離家鄉的孤獨之感。此即所謂詩歌的整體聯系,寫景與抒情的有機結合。這是詩中,特別是五七言律絕中常有的現象,而決不是什么牽強附會和生搬硬套。
上一篇:古詩《龔自珍·己亥雜詩(錄六)·九州生氣恃風雷》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袁凱·京師得家書》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