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蝶戀花》原文賞析
儂是江南游冶子,烏帽青鞋,行樂東風里。落盡楊花春滿地,萋萋芳草愁千里。扶上蘭舟人欲醉,日暮青山,相映雙蛾翠。萬頃湖光歌扇底,一聲催下相思淚。
表面上看,這是一首艷詞,以一個浪蕩公子的口吻寫追歡作樂的生活。“儂是江南游冶子”一句點明身份,自居“游冶子”之列,這是無可奈何的自白。“烏帽青鞋,行樂東風里”,點足游冶生涯,一春只知“行樂”,別無所事。這幾句看似自得其樂,實則骨子里卻有某種難言之隱。每個春天,都在行樂中消失,現在又到了“落盡楊花春滿地,萋萋芳草愁千里”的初夏季節了。一般人習慣說“落盡楊花春已去”,作者卻道“落盡楊花春滿地”,較有情趣。“紅杏枝頭春意鬧”,春天本從花兒上見出,現在桃李杏花之類早已消失,連柳絮也已吹盡,枝頭上一點春意也沒有了,只有落地的楊花,還留著春天的記憶,所以說“落盡楊花春滿地”。明明是春事已了,卻偏說“春滿地”,不但寫出春天已去,還表現出詩人的惜春癡情,在遍地殘絮中想象春天的蹤影。“萋萋芳草愁千里”,到處無花,一片綠草,“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南唐李煜《清平樂》詞句),引起詩人的千里愁腸。這里不是一般的傷春,而是另有寄托。
上半闋是概括地寫整個春天的游冶生活,不知不覺中送走了春天,消逝了韶華。換頭處專寫湖上的游冶。“扶上蘭舟人欲醉”,一個“扶”字,一個“欲”字,如見其形。酒吃得快醉了,被人扶著上了游船,這也是承上文“游冶”二字來的。“日暮青山,相映雙蛾翠”,雙蛾指女子的眉毛,又稱眉山、眉峰,日暮的青山色彩格外濃重,正好和美女的眉山相映成趣。“萬頃湖光歌扇底,一聲催下相思淚。”前一句何等自豪,萬頃湖光盡在歌扇之下,偌大西湖,雙槳蘭舟,駕凌其上,舟上舞衫歌扇,何其風流自在。后一句卻“失勢一落千丈強”(唐韓愈《聽潁師彈琴歌》詩句),“一聲”和“萬頃”相襯,和“歌扇”相承,這一聲歌曲,沒有給詩人帶來陶醉,卻“催下相思淚”來,這又為了什么?
趙孟頫是宋的宗室,二十幾歲即親見宗社傾覆,心中不會沒有痛苦。這首詞透過一層看,作者有深沉的故國之思。《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萋萋芳草愁千里”,讓人聯想到王孫的身世。詞人的及時行樂是無可奈何的排遣,所以在“萬頃湖光歌扇底”的環境中,一聲歌曲,卻催下他的相思淚來。這里的“淚”,正和上文“愁千里”的“愁”緊相呼應,是一個舊王孫的難言之苦。清陳廷焯《詞則》既將這首詞選入《別調集》卷三,又重收入《閑情集》卷二,兩處評曰:“凄涼哀怨,情不自已。”“凄涼哀怨,艷詞中亦寓憂患之思。”所謂“不能自已”、“憂患之思”,一定要聯系趙孟頫的身世之感來加以體會。
上一篇:《徐燦·菩薩蠻》原文賞析
下一篇:《王士禛·蝶戀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