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聲希·清平樂》原文賞析
流鶯啼早,一陣春寒峭。窗掩碧紗人乍覺,獨擁鴛衾思悄。披衣剛倚床頭,風前誰觸簾鉤?燕子枉翻雙剪,幾曾剪得離愁。
這首小令寫的是離愁。這類題材,詩詞中多的是,難得的是有新意。這首詞的下片結尾兩句,表現得新穎、恰切、自然,不落纖巧,又無矯揉造作之態,所以難能可貴。
上片寫“離人”從夢中被流鶯啼醒,感到春寒料峭。“早”字既可說是天色,也可說是季節。在這樣一個早晨,這樣一個早春,她過早醒來,懶得起床,因此“獨擁鴛衾”,愁思悄然(悄,憂愁貌)。此句“獨”字點出了“離”,“悄”字點出了“愁”,合起來就是獨個兒、悄悄地在發愁、在思念。“流鶯”是指鳴聲宛轉的鶯。在古代詩詞中,它常常和“離人”連在一起。唐人金昌緒《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宋代蘇軾的《水龍吟》寫到離人之情時也說:“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因此,這首詞一開頭就暗寓離情,于前結又點明愁思,都與歇拍密切呼應。
下片寫的正是“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李清照《念奴嬌》)的情景。從“擁衾”到“披衣”,卻又“倚床”,頗有點“萬轉千回懶下床”(元稹《會真記》)的味道,充分反映愁思之深。就在這“窗掩碧紗”、悄無人至的寂靜環境中,忽而簾鉤微動,是風?是人?是……?不禁把思念者的遐想打斷,一看原來是對燕子。這使人聯想到蘇軾的《賀新郎》:“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臺曲。又卻是,風敲竹。”構思是相似的。同時,這也是個轉折,引出下面點睛式的警句:“燕子枉翻雙剪,幾曾剪得離愁。”這有幾層意思。第一層:思念者正在孤寂、幻想之中,忽見簾鉤在動,恍疑有人(所思之人)正在卷簾,卻不料是燕子,因此自然產生失望和不滿的情緒。第二層:燕子飛時,常常成雙作對,而離人此際卻正從孤眠獨宿中剛剛醒來,相形之下,難免更覺惆悵和愁怨。第三層:是燕子也罷了,但它雖有剪刀似的尾巴,卻不能剪斷人的離愁別恨,豈非枉然!這種責備,似屬無理,卻寓深情,表現極為新警可喜。李煜詞:“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這里似用其意,卻又托諸燕子,更覺形象生動。通篇看來,從“流鶯”起,以“燕子”結;處處暗寫離愁,而于篇末點明,藝術構思相當巧妙。
上一篇:《龔自珍·浪淘沙》原文賞析
下一篇:《蔣春霖·清平樂》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