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鼓咚咚響,
紅人紅馬上沙場。
映紅了天, 映紅了地,
胡兒嚇得直喘氣。
喘粗氣,跪在地,
作揖磕頭耍賴氣。
——《民間文學》1962年第6期
表現紅巾軍革命氣勢與戰斗豪情內容的作品在元代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本來,民間創作都有一種積極樂觀的精神,反映了勞苦人民對人生的態度,他們對現實越是不滿,對未來也就越加充滿希望。這在元代民歌中表現也很突出,比如這首歌謠就是這樣。
大起義的戰鼓使他們造反的決心和信心一下子進發出來,紅巾軍火紅的旗幟,火紅的頭巾,火紅的熱情像一片沸騰的火焰映紅了漫漫長夜。此時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蒙古貴族統治者和地主豪紳嚇得魂不附體,他們又是喘氣,又是下跪,又是磕頭,又是求饒。人民從中看到了自己強悍的力量,長久積壓在心中的冤屈、痛苦、仇恨、以及熱望如決堤之水,洶涌奔騰,一瀉千里。
這首歌謠境界闊大,情調高昂,氣勢豪邁。究其原因,除了作者的熱情賦之以獨特的神采之外,在表現手法方面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為背景的渲染,其二是白描的運用。全文以紅巾軍進軍的鼓點發端,繼之以色彩的烘托,開拓出一個熱烈浩大的場面,令人依稀可見當年大起義的盛況。在這個大背景之下又對統治者驚惶失措的丑態作細節刻劃,那些貪官污吏在這片火紅背景的映襯下顯得萎縮不堪,猶如一群骯臟的瀕死的蒼蠅。此外,一是火紅熱鬧的景象,一是垂死狼狽的丑態,無形中又是一種比較。藉著這些手法有意無意的運用,歌謠收到很強的藝術效果。當然,渲染與白描等手法在講求技巧的文人詩中更為常見,但民歌區別于文人詩的關鍵在于它內在的精神特質,勝利的喜悅與樂觀精神賦予這首民歌別有一番動人的魅力,這種魅力正是文人詩中所少有的。
上一篇:《我有萬山(外一首)》原文|賞析
下一篇:《拜闖王》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