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菊花詩十二首(其九)》簪菊
簪菊
蕉下客
瓶供籬栽日日忙,折來休認鏡中妝。
長安公子因花癖,彭澤先生是酒狂。
短鬢冷沾三徑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時人眼,拍手憑他笑路旁。
《簪菊》是賈探春所作。探春是曹雪芹很喜歡的一個人物形象。作者寫她精明強干,代理管家,興利除弊,同時她又是大觀園詩社的發起人。李紈品評菊花詩時,《簪菊》名列第四,僅次于“詩魁”林黛玉的三首,而排在湘云和寶釵的詩作之前。這種安排顯然是表示探春的詩才并不在林黛玉、薛寶釵和史湘云之下。探春因是庶出,生母趙姨娘又不成器,所以常常感到壓抑,“臉上淡淡的”,而且時時警惕著別人對自己尊嚴的冒犯。但在本性上,探春也是一個單純活潑的少女,這首詩就展示了探春性格的這個側面。
“瓶供籬栽日日忙,折來休認鏡中妝。”詩一開頭,就把一種愛菊如狂的神態表現出來。菊花詩都是假托男子的口吻寫的,書中描寫詩社里約定“總不許帶出閨閣字樣來”。因而“簪菊”并不是指少女,而是泛指。古時候在重陽節插菊花是一種風俗。如《乾淳歲時記》記載:“都人九月九日,飲新酒,泛萸簪菊。”“鏡中妝”指簪、釵一類首飾,女子對鏡妝飾時,插于發間。“折來休認鏡中妝”,意為以菊插頭,不要錯認作珠花。因男子也簪菊,并非為了打扮。
“長安公子因花癖,彭澤先生是酒狂。”這是用典故表現簪菊這一題目。杜牧是京兆(長安)人,他的《九日齊山登高》有這樣的詩句:“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高嘆落暉。”前句可能是用了這個故事,當然也可能是泛指。彭澤先生則指陶淵明,他曾任彭澤令。蕭統《陶淵明傳》中稱:江州刺史王弘曾“留二萬錢于淵明,淵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嘗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又自釀酒,“取頭上葛巾漉酒,漉畢,還復著之”,所以稱“酒狂”。
“短鬢冷沾三徑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這兩句十分形象地描繪出“簪菊”的風流模樣、浪漫神態,是這首詩中最警策、最引人注目的句子。“三徑露”,代指菊,是用陶淵明《歸去來辭》的典故。葛巾,即用葛布做的頭巾,當然又暗與陶淵明“葛巾漉酒”事相關。“九秋霜”,也是代指菊,九秋即秋天,意謂秋季共九十天。菊花在秋天開放,說它帶露沾霜是形象生動的。這兩句詩之所以醒目,一是“三徑露”與“九秋霜”的指代十分動人,讓人感到晶瑩明澈。二是“冷沾”“香染”這種形容詞和動詞的組合非常貼切新鮮。
“高情不入時人眼,拍手憑他笑路旁。”這兩句的意思是說:時俗之人,不能理解那種高尚的情操,就讓他們在路上見了詩人插花醉酒的樣子而拍手取笑吧。李白《襄陽歌》:“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陸游《小舟游近村舍步歸》:“兒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黃花插滿頭。”這里兼取兩者意化用之。總之,這首詩從各個角度表現了“簪菊”這一題目,充溢著靈心才氣,為塑造探春的性格形象起到了作用。
上一篇:《菊花詩十二首(其三)》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菊花詩十二首(其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