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魏禧
生平四十老柴荊, 此日麻鞋拜故京。
誰使山河全破碎? 可堪剪伐到園陵!
牛羊踐履多新草, 冠蓋雍容半舊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 悲風日夜起江聲。
〔雨花臺〕在今南京市中華門外。〔麻鞋〕表示野人野服。杜甫《述懷》:“麻鞋見天子,袖露兩肘。” 〔故京〕指南京,明成祖遷都北京?!布舴ァ巢煞淠尽!矆@陵〕指南京鐘的明太祖朱元璋墓?!才Q蜊`履〕化用劉長卿《登吳城歌》詩句:“牛羊踐兮牧豎歌,野無人秋草綠。”此句寫明朝的皇陵荒廢。〔冠蓋〕官僚們的冠服車蓋?!才f卿〕明朝的故臣卿
明末清初的詩歌有一個全社會的主題:感嘆易世之痛。緊承晚明的浪漫主義現(xiàn)了一股支配一個世紀的感傷主義。這首詩的每個字句都讓我們想起孔尚任的《桃花扇 ·余韻》,尤其是《余韻》的尾曲《哀江南》。既然鑒賞是一種聯(lián)想力的發(fā)揮,我
不妨放開手腳,作一具體比較:魏詩:“此日麻鞋拜故京。”孔詞“山松野草帶花桃,
抬頭秣陵重到。”魏詩:“誰使山河全破碎?”孔詞;“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村郭
條,城對著夕陽道。”魏詩:“可堪剪伐到園陵”,孔詞:“野火頻燒,護墓長楸多半焦”“枯枝敗葉當階罩”,“牧兒打碎龍碑帽。”皇家園陵,過去是凡人與狗不得入內(nèi)的,今“直入宮門一路蒿,住幾個乞兒餓殍”(《余韻》)。用魏禧的話說就是“牛羊踐履新草”了。魏禧與孔尚任幾乎還有一個共同的結(jié)尾,魏詩:“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風夜起江聲。”孔詞:“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
悲聲唱到老。”
這不是偶然的巧合,是因為歷史賦予了他們相同的境遇和“課題”。這里情景融的景物描寫是由國家破亡、江山易主的嚴重的歷史變易凝聚而成的,沉浸于草
庭階的今昔變易,就感應到了歷史的變化,以及這變化的強硬、浩大和殘酷。正是這種天然的“對應性”,使看來只是普通樸實的景物描寫有了整體象征的表現(xiàn)力量。
簡單的皇家陵園中的景象被如此“發(fā)現(xiàn)”并表達出來,卻是必須在作家身經(jīng)變看懂了生活之后才能發(fā)現(xiàn)的,它被很有形式感地表達出來,便成了意象。
“殘山夢最真”,痛定思痛才有了長歌當哭,也才有了有意味的形式。“悲風日夜起江聲”既是寫實又是寫意,是二者了無痕跡的融合,開拓出余味無窮的審美空間用小景寫闊大的興亡之感再次印證了以有限展示無限的藝術(shù)規(guī)律。人生最受刺的是對比,藝術(shù)中的對比也最能刺激鑒賞者:“新草”與“舊卿”同樣的茂盛,更何況新草遭踐踏,舊卿卻雍容! 詩人又是一個“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夜鶯了。
上一篇:《牡丹·宋·陳與義》賞析
下一篇:《相見歡·宋·朱敦儒》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