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
位于南京市中心的鼓樓崗上。鼓樓崗海拔40米,系鐘山余脈,不僅是南京城南北兩大水系秦淮河和金川河的分水嶺,其周圍地區也是南京地區最早的原始村落的遺址。鼓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形如方城,系擊鼓報時所用。鼓樓分上、下兩層,上層歇山頂,作樓閣狀,飛檐翹角,下層如城闕狀,三座拱門,四面紅墻環繞,氣勢雄偉,整個建筑面積達到880平方米,其規模之大為國內罕見。鼓樓之上,原有大鼓2面、小鼓24面、云板1面、點鐘1面、牙杖4根、壺房銅缸1座。三角畫角24板,兼為迎王選妃,接受詔書所用。初時鼓面蒙的是大象皮,后象皮被人竊走,便改用其他獸皮。原物早已散佚,現今1面直徑2米的大鼓,是后人所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曾來鼓樓。當時兩江兵部右侍郎兼督察院右副御史王新令,曾率隸屬數百名迎駕樓上。次年,地方官員為康熙皇帝歌功頌德,在樓上建有2丈多高的巨碑,并鐫有“圣諭碑樓”石刻,故鼓樓又有“碑樓”之稱。鼓樓基座為明代遺物,其上部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上有橫額,題為“暢觀閣”。鼓樓高約30米,屹立在40米高的鼓樓崗之上,總高70米,登樓遠眺,金陵秀色,萬千景物,盡收眼底,一覽無余。
上一篇:描寫《黃石市》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龍泉溶洞群》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