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征衣》姚燧》原文|翻譯|賞析|釋義
欲寄征衣君不還,不寄征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
這是一首名曲,它的題材屢見于詩詞中,但在元曲中卻幾乎沒有見到。
古代的士兵出征,常常要讓家人縫制好棉衣,送到邊關或前線。縫制寒衣,寄送寒衣成了閨中婦人思念丈夫的一種精神寄托。晉王渾《塞上曲》說:
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
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
征戰他鄉的親人可能已經戰死了,而家中的妻子還在寄來寒衣。唐王駕的《古意》,是這類題材中的名作:
夫戍蕭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
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對丈夫那種關懷備至的濃濃情意,流淌在字里行間。姚燧的這首同樣題材的《寄征衣》,又從什么角度立意而與前人有所不同呢?
很巧妙,這位閨中少婦不像前人那樣,堅決地寄,不管人還在不在,也不管時間趕不趕得上,她卻是在寄與不寄之間猶豫徘徊。
乍一看,似乎無理,丈夫在外,遠戍邊關,風霜刀劍,鐵衣難著,她還在猶豫寄不寄寒衣。那么,她不想寄的理由是什么呢?“欲寄寒衣君不還”,我把寒衣寄來,你穿著暖和了,就不會想著回家了。原來是這個原因。那么不寄寒衣丈夫就會回來了嗎?她也知道不會,所以她又擔心“不寄寒衣君又寒”。寄還是不寄,“妾身千萬難”,拿不定主意。你說,寄了嗎?我相信,一定還是寄了的。
上一篇:《《客鄉秋夜》 趙善慶》原文|翻譯|賞析|釋義
下一篇:《《寒食》 王元鼎》原文|翻譯|賞析|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