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曹操·與荀彧書追傷郭嘉》鑒賞
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阻險艱難,皆共罹之。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疑滯,欲以后事屬之,何意卒爾失之,悲痛傷心。今表增其子滿千戶,然何益者! 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 奈何?
(《魏武帝集》)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 (207) ,謀士郭嘉為魏武帝曹操定計西征“踏頓” (即北方匈奴) 成功。至此,曹操統一北方大局已定。但郭嘉卻在此戰隨軍西行途中卒然病逝。這篇短文,是曹操為感 “失郭之傷”而作。
文至后漢,詩賦散文已入綺靡柔弱的形式主義之途。而此文卻以雄渾的筆調、“直抒胸臆”的方式和質樸的文字,表達作者內心的情感,將自己感懷 “人才難得、相知者更難得”的心緒一氣以貫,不用典、不鋪排、不工對,讀來瑯瑯上口,親切易解。從文章中,讀者可以窺見由曹氏父子以及后來的“建安七子”所創導的“漢魏風骨”之一斑。
然而曹孟德文章真正“好看”之處,在于 “文如其人。”
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曹操的善用人是有名的。當初荀彧自袁紹歸曹,獻計迎漢獻帝到許昌,為曹操取得了極為有利的政治形勢。曹操即封其尚書令,直接參與軍國大事。荀繼薦郭再自袁改投曹,果然亦屢有建樹。至此,曹操擔心荀在曹營聲望日高,且郭死后用荀之處必多,而慮其畢竟非“嫡系”,一旦反目非同小可,于是設法穩住為要。此書可以看作是“穩荀棋”中之一著。信一開頭,作者便放下帝王架子,用了“周旋”二字表明君臣關系,使人產生親近感。繼而用 “欲以后事屬之”、“表增其子滿千戶”等具體利益暗示對方。最后重點推出自己求“相知”者的為人之道。相知,互相信賴不二心也。通篇與其說寫死者,不如說寫作者自己。作者借此寫信給荀彧,目的含而不露,全憑看信人自己去領會。
但這封信恰恰同時暴露了作者是個“多疑”之人。任何方式的表白,都是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礎上的。一如文章在末尾所發的“天下人相知者少……奈何?奈何?”的感嘆,反映出曹操這個人物的矛盾性格。
5年后,茍或果然反曹,事未成被迫自殺。又5年,曹疑病復犯,殺了足智多謀卻忠心不二的楊修,令曹操這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成就卓著的文學家蒙上了一層陰影。這是后話了。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蕭綱·與湘東王令悼王規》鑒賞
下一篇:《唐·李翱·與陸傪》鑒賞